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随着减负呼声的日益高涨,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成为教师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大量数据显示,造成课堂实效性低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教师备课不认真,而是他们对备课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把握备课的有效方法。只有抓住备课的根本,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备好课呢,下面让我们为自己的备课好好把把关吧。
一、小学教师当前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象一,许多教师看重教参,因为教参还提供教学案例,可以直接用来教学;有的老师重考纲分析,考试指挥棒的功能体现更为明显。其实不然,我们教师最应该依据的是课标、教材。他们才是进行备课才是基本点。对教学内容分析不到位,对教学过程只是做出简单的知识罗列,这就导致了教师的备课流于形式。
现象二,背课代替备课,有些课堂上,教师讲的滔滔不绝,似乎功底很深,其实这种课堂教师成了演讲者,学生成了被动的听众,这反映出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不是备课而是背课,完全曲解了备课的含义。
现象三,学案代替教案。有些教师不注重写教案,而把重点放在了学案上,学案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的学习方案,而教案包括教与学两方面,既要有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活动的设计,又要分析学生,设计学生活动。备课的结果是形成教案而不能用学案代替。
现象四,重预设,轻生成。有些教师的教案过于详细,甚至把上课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了出来,然后照本宣科的去表演,这样的课堂太过于僵化,它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复杂性,忽视了课堂动态的生成。教案应多角度预设应对方案,简单地说,备课应该具有充分的应变意识和策略。
现象五,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同一化教案。集体备课已经成为学校常规的教研活动,其效果也常常不尽如人意。最主要的表现是,资源共享导致统一化的教案,教师忽略了教学对象的不同,这种备课不备人的做法当然会导致教学设计的模式化。起不到实际的作用。
现象六,重课前备课,轻课后备课。备课就是做好课前的准备,这是许多老师普遍想法,其实,针对一节课的研究应该延伸到课后,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课后反思,我们称之为反思备课,它能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有一个著名的结论是教师的'实践加上反思等于教育名家。在这个方面教育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题目叫“咂摸教学”。即“反思式”教研。把反思做好,把反思三年的老师称作入格,再反思三年,就可能成为合格,再反思三年就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要想培养教师要注意“三格”----入格、合格、风格。最后培养学习型的教师。
二、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新特点
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基础牢靠,剔除不必要的环节,才能由此生成高效课堂,才能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语文教师要备好课,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通读教材,全册整体备课
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的整体设计思路安排,针对不同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依三维目标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备课前应通读教材,整体备课。
整体备课就是新学期拿到新书以后,教师要结合语文课标、教材说明及时阅读全册教材,目的是对学段三维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有一个准确的方向,对全册教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全册教材安排的内容及训练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整体安排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个环节可以是粗线条的,但它是必不可少的,用最少的时间,追求最大的效果。
2、钻研教材,集体单元备课
新教材面广量大,增加了备课难度,特别是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不确定性更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备课不到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同伴互助,导致思维空间狭窄,对教材的特点认识不够,把握不准。因此,过去那种个人独立备课的形式已经适应不了课改的继续深入,集中教师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当取而代之。集体备课可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教师的思维空间和视野,集中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备课的深度,取得良好的效果。
课改前教师备课多采用以课文为单位逐篇进行,导致教师缺乏对整本教材和各单元的整体了解,费时低效。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按专题单元编排,每单元课文无论从人文的角度和知识的角度都有共性,这是编者遵循学习的规律、知识内在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精心编排的。同时,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等各部分板块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抓住教材编排特点,实施单元备课、整组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品读教材,感悟文本备课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提出了很高要求,要落实这一维度的目标,就需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细细品读教材,感悟文本。
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需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走近文本”。教师自己要先有对文本充分的感悟与体验。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教师同文本的对话,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披文以入情”,让文本感动自己。第二要“走进文本”。在自己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理性思考,理清自己感悟文本的过程、方法、体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彻大悟。第三要“走出文本”。在明确感悟经历的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条件,基础,设计出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思路、方法。因此,只有教师品读教材,感悟文本,经历“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备课历程,才能得到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真经。
4、深挖教材,整合资源备课
语文教师应具有大语文观。语文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教师备课时不要局限于教材,要注重深挖教材,整合资源备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是要挖掘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搜集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资料,补充学生学习的资源。二是要挖掘教材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布置搜集任务,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的信息补充、完善、提高课堂所学的知识,激励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三是要挖掘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让学生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2作为一线的学校语文老师,格外荣幸能够有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这次讲座,倾听几位专家的剖析,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
专家们总结了原来的 ……此处隐藏15615个字……让别人体会出感情,必须先设想自己现在就站在碣石山,看到了苍茫的大海,此时一种博大的气势必会涌现无疑,就像演员演戏时所说的“入戏”,“情”之“声”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做一位知识传授者,还要做一个演员。
语文,离不开“读”,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读”,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我每个星期都会安排学生诵读一些经典的古诗文篇目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酒》《春望》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寻找学习语文的乐趣,我想,只要学生读了,必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在共同的探讨中,心灵相通,让我们在不同的朗读中,各领风骚。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3从前我几乎没有读过,现在却觉得像尚方宝剑一样的,就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没有读《课标》,怎么能知道给学生教什么呢?带着这样的认识,我认真读了《课标》。这段时间对新课标的研究,使我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甚么才对学生终身有益呢?除了听说读写、探讨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素养应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可以深入到学生的灵魂,建构世界观,重塑心灵。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层结构,是个体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有如许的理念,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开展打下坚实的`精神秘闻,才干真正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造就。
都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与其他学科有着素质区分的地方。但是如果把一篇文章的解读把“工具性”无限制的放大,那势必上成了自然科学,抹煞了语文文字的深刻内在,摒弃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陶冶感染,再也谈不上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乐趣。同样的道理,如果单单着眼于“人文性”,只注意分析作品里的思想情感,而不顾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只注重文本内容对学生的影响,那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和道德讲堂,抛弃了“语文课程也是实践性课程”这一基本理念。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来。它要培养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提高人文素养这方面的价值,当然它也要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最近在准备赛教,特别害怕文言文的教学,当时XXX告诉我,无论哪一种文体,都必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让学生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又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种对教师的引领、导向,是完全顺应新课标的精神的。于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文言文的“文言并重”和“诵读为主”作为主线来设计教学,完成对文言文的教学任务,落实双性目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倡导自立、合作、探讨的研究方式,重视学生的独特感触感染,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通过合作研究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如许的教室无疑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然而我的解读只在浅层,还有很多的内容期待我去发掘,只需我们领悟了新课标的内在、精髓、实质,然后在教室中坚定不移的贯彻施行,那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上出语文味!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4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文课程正是一门专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语文课程。同时,还是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起点,因此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乃至人的一生发展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20xx年版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本身出发阐明,规定了语文的课程性质、目的以及学习方法。
实践活动任务群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首先靠感官、触觉感受世界,其次才是语言的`教学。学习正是以生活为基础,解决生活的问题为线索,任务为载体,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
实际生活学习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能够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沟通交流的需要。因此,学习要阅读有关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的短文,感受美好亲情,学习语文文明礼貌语言,与家庭成员交流沟通,学会感恩。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进行教学,如“我爱我家”、“我爱上学”“文明的公共生活”等主题设计学习任务,学习表达生活,联系自己的科学学习经历,围绕问题提出、探究过程、解决方法等进行专题式的研讨、演讲和写作。
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在各个场合中学习语文,如:日常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多方面、多角度学习语文。
创新学习方式
维果斯基认为教育的应用就是跟社会和文化的相互联系,儿童从社会所获得的科学前概念,延伸到课堂中交流,语言的再组织,小组学习,能够很好地构建起学生的科学概念。同样,语文学习就可以采用朗读、复述、游戏、表演、讲故事、情景对话等学习方式,整合听说读写,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设计、参与、调研、展示所学新知。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还需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方式,最大化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学生提供巨大的知识宝库,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筛选分类、比较概括、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5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标深化了课程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功能,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通过新课标培训,总结如下心得体会: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现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二、高度重视识字写字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是学生情趣、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对比以前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识字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各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真正学会了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配合,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育氛围下,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