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5-09-18 12:30:27
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汇编七篇

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汇编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数学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三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事件的关系与运算,二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多以基本概念和性质为主。它是本册第二章统计的延伸,又是后面"古典概型"及"几何概型"的基础。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新课改以来考查的热点之一。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难点: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了解随机事件间的基本关系与运算;

⑵掌握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并会用其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⑵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情趣。

三、教法分析

采用实验观察、质疑启发、类比联想、探究归纳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掷骰子的试验中,我们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

c1=﹛出现的点数=1﹜,c2=﹛出现的点数=2﹜

c3=﹛出现的点数=3﹜,c4=﹛出现的点数=4﹜

c5=﹛出现的点数=5﹜,c6=﹛出现的点数=6﹜

D1=﹛出现的点数不大于1﹜D2=﹛出现的点数大于3﹜

D3=﹛出现的点数小于5﹜,E=﹛出现的点数小于7﹜

f=﹛出现的点数大于6﹜,G=﹛出现的点数为偶数﹜

H=﹛出现的点数为奇数﹜

⑴以引入例中的事件c1和事件H,事件c1和事件D1为例讲授事件之的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

⑵从以上两个关系学生不难发现事件间的关系与集合间的关系相类似。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把事件和集合对应起来。

「设计意图」引出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2、探究新知

㈠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⑴经过上面的思考,我们得出:

试验的可能结果的全体←→全集

↓↓

每一个事件←→子集

这样我们就把事件和集合对应起来了,用已有的集合间关系来分析事件间的关系。

集合的并→两事件的并事件(和事件)

集合的交→两事件的交事件(积事件)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分集合关系与事件关系之间的不同。

(例如:两集合A∪B,表示此集合中的任意元素或者属于集合A或者属于集合B;而两事件A和B的并事件A∪B发生,表示或者事件A发生,或者事件B发生。)

「设计意图」为更好地理解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打下基础,

⑵思考:①若只掷一次骰子,则事件c1和事件c2有可能同时发生么?

②在掷骰子实验中事件G和事件H是否一定有一个会发生?

「设计意图」这两道思考题都很容易得到答案,主要目的是为引出接下来将要学习的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体验它们各自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⑶总结出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的图形演示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⑷练习:通过多媒体显示两道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及时巩固对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学习,加深理解。

㈡概率的基本性质:

⑴回顾:频率=频数/试验的次数

我们知道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由于频率在0~1之间,所以,可以得到概率的基本性质、

(通过对频率的理解并结合前面投硬币的实验来总结出概率的基本性质,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果)

3、典型例题探究

例1一个射手进行一次射击,试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是对立事件?

事件A:命中环数大于7环;事件B:命中环数为10环;

事件c:命中环数小于6环;事件D:命中环数为6、7、8、9、10环、

分析:要判断所给事件是对立还是互斥,首先将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弄清楚

例2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那么取到红心(事件A)的概率是1/4,取到方块(事件B)的概率是1/4,问:

(1)取到红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事件c是事件A与事件B的并,且A与B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事件c与事件D是对立事件,因此P(D)=1—P(c).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去。

4、课堂小结

⑴理解事件的关系和运算

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小结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味与深化,使知识成为系统。让学生尝试小结,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补充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新知识。

5、布置作业

习题3、1A1、3、4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

概率的基本性质

一、事件间的关系和运算

二、概率的基本性质

三、例1的板书区

例2的板书区

四、规律性质总结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课堂中力 ……此处隐藏7566个字……)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给集合分类?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

都可以称作对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

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1. 思考: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

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举例)集合A={2,3,4,6,9}a=2 因此我们知道 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举例)

集合A={3,4,6,9}a=2 因此我们知道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

4、集合分类

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注:应区分?,{?},{0},0等符号的含义

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

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课本例2)

说明:(课本P5最后一段)

思考3:(课本P6思考)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与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课堂练习(课本P6练习)

三、 归纳小结与作业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书面作业:习题1.1,第1- 4题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直线方程的基础上,利用不等式和直线方程的有关知识展开的,它是对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深化和再认识、再理解。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验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画可行域;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难点: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二、目标分析:

在新课标让学生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理念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设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

域和最优解等概念;

2、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3、会利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能力目标:

1、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2、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索能力。

3、在对具体事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线性规划的理性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能力和化归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验数学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让学生学会用运动观点观察事物,了解事物之间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三、过程分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形成概念;3、反思过程,提炼方法;4、变式演练,深入探究;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6、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我以一组生动的动画(配图片)描述出在神奇的数学王国里,有一种算法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军事、交通运输、决策管理与规划等领域,应用它已节约了亿万财富,还被列为20世纪对科学发展和工程实践影响最大的十大算法之一。它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它又是怎样的一种神奇算法呢?我以景激情,以情激思,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汇编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