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5-09-18 12:30:23
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10篇

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数学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

函数的单调性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单调性》,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3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课程,它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模型,而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一大特征,它为我们之后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通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已经对函数的增减性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高中阶段,用符号语言刻画图形语言,用定量分析解释定性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为后续函数的学习作准备,也为利用倒数研究单调性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单调函数的意义;

(2)会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从概念出发,进一步研究性质的意识及能力;

(2)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合适的例子引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难点:

1.函数单调性概念的认知

(1)自然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化;

(2)常量到变量的转化。

2.应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讨论法。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法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2、学法分析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并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我的教学。

(一)知识导入

温故而知新,我将先从之前学习的知识引入,给出一些函数,比如y=x、y=-x、y=|x|,让学生作出这些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些函数图像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由此引入到我的新课。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图像的情况,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构建新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讲授新课

1.问题:分别做出函数y=x2,y=x+2的图像,指出上面的函数图象在哪个区间是上升的,在哪个区间是下降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图像,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像上A点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能用自然语言描述出,随着x增大时图像变化规律。让学生大胆的去说,老师逐步修正、完善学生的说法,最后给出正确答案。

2.观察函数y=x2随自变量x变化的情况,设置启发式问题:

(1)在y轴的右侧部分图象具有什么特点?

(2)如果在y轴右侧部分取两个点(x1,y1),(x2,y2),当x1

(3)如何用数学符号语言来描述这个规律?

教师补充:这时我们就说函数y=x2在(0,+∞)上是增函数。

(4)反过来,如果y=f(x)在(0,+∞)上是增函数,我们能不能得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呢?

类似地分析图象在y轴的左侧部分。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领会函数单调性。师生共同总结出单调增函数的定义,并解读定义中的关键词,如:区间内,任意,当x1

仿照单调增函数定义,由学生说出单调减函数的定义。

教师总结归纳单调性和单调区间的定义。注意强调: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在定义域某个区间上的局部性质,也就是说,一个函数在不同的区间上可以有不同的单调性。

(我将给出函数y=x2,并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函数图像的特点,让他们描述函数图像的增减性,慢慢得到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图像的感性认识转化为了数学关系,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1:说出函数f(x)=的单调区间,并指明在该区间上的单调性。x

练习2:练习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1),则函数是R上的增函数。

②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1),则函数是R上不是减函数。

1③已知函数y=,因为f(-1)

1我将给出一些具体的函数,如y=,f(x)=3x+2让学生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并指明在该区间x

上的单调性。通过这种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四)归纳总结

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结,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图像、定义),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2-3A组第2,4,5题。

选做题:习题2-3B组第2题。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可以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要设计不同程度要求的习题。

  篇二:高一数学必修一说课稿

二次函数的图像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的图像》,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4.1节。二次函数 ……此处隐藏14515个字……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习至关重要。同时它又为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学习作必要的准备,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所以这个内容要认真探讨教材,精心设计过程。

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可以看作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初中用边长比值来定义转变为坐标系下用坐标比值定义的观念的转换以及坐标定义的合理性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学生学习能力

1。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

2。我们南山区经过多年的初中课改,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多数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3。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

针对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能力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3)通过对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推导,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转化的.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为达到教学目标须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温故知新,逐步拓展

(1)在复习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展内容,发展新知识,形成新的概念;

(2)通过例题讲解分析,逐步引出新知识,完善三角定义

运用多媒体工具

(1)提高直观性增强趣味性。

教学过程分析

总体来说, 由旧及新,由易及难,

逐步加强,逐步推进

先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过度到直角坐标系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再发展到直角坐标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给定定义后通过应用定义又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完善定义。

具体教学过程安排

引入: 复习提问:初中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怎样定义的?

由学生回答

SinA=对边/斜边=BC/AB

cosA=对边/斜边=AC/AB

tanA=对边/斜边=BC/AC

逐步拓展:在高中我们已经建立了直角坐标系, 把“定义媒介”从直角三角形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

我们知道,随着角的概念的推广,研究角时多放在直角坐标系里, 那么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否也放到坐标系去研究呢?

引导学生发现B的坐标和边长的关系。进一步启发他们发现由于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导致OB上任一P点都可以代换B,把三角函数的定义发展到用终边上任一点的坐标来表示, 从而锐角三角函数可以使用直角坐标系来定义,自然地,要想定义任意一个角三角函数,便考虑放在直角坐标中进行合理进行定义了

从而得到

知识点一:任意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提醒学生思考:由于相似比相等,对于确定的角A ,这三个比值的大小和P点在角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

精心设计例题,引出新内容深化概念,完善定义

例1已知角A 的终边经过P(2,—3),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此题由学生自己分析独立动手完成)

例题变式1,已知角A 的大小是30度,由定义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结合变式我们发现三个三角函数值的大小与角的大小有关,只会随角的大小而变化,符合当初函数的定义,而我们又一直称呼为三角函数,

提出问题:这三个新的定义确实问是函数吗?为什么?

从而引出函数极其定义域

由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知识点二:三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同时教师强调:由于弧度制使角和实数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例题变式2, 已知角A 的终边经过P(—2a,—3a)( a不为0),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解答中需要对变量的正负即角所在象限进行讨论, 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有关,从而导出第三个知识点

知识点三: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

由学生推出结论,教师总结符号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例题2:已知A在第二象限且 sinA=0。2 求cosA,tanA

求cosA,tanA

综合练习巩固提高,更为下节的同角关系式打下基础

拓展,如果不限制A的象限呢,可以留作课外探讨

小结回顾课堂内容

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加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课堂作业P16 1,2,4

(学生演板,后集体讨论修订答案同桌讨论,由学生回答答案)

课后分层作业(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必作P23 1(2),5(2),6(2)(4) 选作P23 3,4

板书设计(见PPT)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

2、体会数学实验的直观性、有效性,提高几何画板的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

2、体会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强化类比、联想的方法,领会方程、数形结合等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动点轨迹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

2、树立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激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条件下的轨迹

教学难点:图形、文字、符号三种语言之间的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组织和澄清,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

【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室,四人一机,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上述教学手段,一方面: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突破学生在旧知和新知形成过程中的障碍(静态到动态);另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模式】重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汇编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