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随笔

时间:2025-08-28 23:42:26
高中语文随笔[经典]

高中语文随笔[经典]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随笔吗?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随笔1

我省明年即将全面推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本学期教研组多次组织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引发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以前那种老师只顾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有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教学进度虽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可以想见的。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过去那种完 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习”就不免抬起头来。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许多时间。我认为老用这种方法用新课标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培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等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提问情况把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而教师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再向学生提出。如果学生已经提到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决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现在“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在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之后,课堂上每每闪现出富有精彩见地的思想火花。我以为,课堂上主要时间应该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也应是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成员之一。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果的。而且,进行讨论老师还要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调控。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再者,毫无边际的课堂讨论是没有休止,也是很难有结果的。当然,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存疑也可以,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老师(《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反动。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确。更何况对于中国语言的理解见仁见智的情况是经常有的,就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甚至谬误的`时候,我们还是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或老师自己平等地(不是居高临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这样做,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多接触语文材料”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背多了语感就有了,书面语言的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规律也就逐渐熟悉和掌握了。写出的文字就能像韩愈说的那样“文从字顺各识职”了。现在许多老先生,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内,他们一谈起自己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无不回想起当年孩提时代读书背书的经历来。总之,要使得学生像会说那样会写,就要让他们多读书,多背书,多写作。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正道。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按照新课标精神,既要符合新课标课标精神,又要切实可行。下面我谈谈几种具体的做法。

一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和方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采取开卷的做法,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迁移。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

二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情况(包括课内外听说读写等方面)作一个基本评价,等第分“A、B、C、D”四级。互评是让学生做“考官”,通过公布条件、自报申请、考查通过等程序确定“考官”人选和资格。然后授予他们以职权,对学生的背诵、朗读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考试”。内容采取临时抽签办法确定。

三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平时的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要记载下来,作为同学的学习情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期末评价当中要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由具体描述。

四结合:描述和成绩相结合。以前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现在,我们要把学生平时的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过程等情况作出描述,同考试成绩一道,记入学生的学习情况档案。

五结合:学校与家长相结合。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学习和表现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一个促进。

高中语文随 ……此处隐藏12969个字……份芬芳,一缕沁人心扉的梅香,那份融入,那份默契。雪花欣赏寒风中最美的生命,迎春而绽,将温暖讯息编织成一束束美丽的花瓣,馨香于世。

梅花敬慕这从天而降的生灵,傲寒而生,将冷酷收集装饰成一朵朵迷人的花朵,纷落于世。北风呼啸,几番激情,演绎一季梅雪共舞,无与伦比的'清纯美景。此情此景,曾有过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其中,留下许多精美的诗句。

情寄寒梅雪中立,一片丹心洒玉滴,雪帘轻卷诗人立,暗香沁放梦依依。梅花就好似那清幽的女子,纯白的衣裙,在纷纷雪花中姗姗地走来,带着幽幽的韵味,带着晶莹剔透纯美的心灵,留给世人的是吟诵不完的歌赋,赞赏不尽的词句。

啊,梅花,是你那不知疲倦的守候,不畏严寒的陪伴,在皑雪里真情绽放,渗透着幽香,展现出隽秀,默契结晶的组合,给人世间带来了深深的感动与温暖,欢乐与享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经过千百年来华夏文明文学艺术的不断熏陶,傲寒而绽的梅花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与中华民族的骨子里,孕育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品格。

我站立在寒冷的北风中,透过漫天的飞絮,努力搜寻着一切有关梅的讯息!让心灵栖息在慢慢飞雪中的梅林,带着一颗无暇的心徜徉,不管身处何地,无论境遇如何,都要学会在红尘中为自己绽放和喝彩,这就是梅雪给予我们领悟的深刻内涵!

高中语文随笔14

他是一个喜欢热闹,却一直很安静的男孩子。

每当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他会很有礼貌的去打声招呼,然后,独自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门,把连同门外的喧嚣也一起隔绝在外边。

他会在房间里看书,小说或者散文。看到自认为很好的句子时,他还会轻声念出,心情会很激动与兴奋。

小A是他的同桌兼好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游戏、动漫以及小说。小A的口才很好,一般的时候,总是他坐在小A的旁边静静倾听,遇到与小A的看法相同时,他会颔首称是,遇到与小A看法不同时,他也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过,他们往往都觉得自己的看法是对的。

他的朋友很少。他不喜欢与那些自视甚高的同学交往,也不喜欢跟那些没有原则的总是爱讨好学习好的同学的同学交往,因为他非常讨厌甚至厌憎这些人。

很多时候,整个教室中,只剩下他一个人,形单影只,安静得仿佛世界的人类全部都突然消失了一般。

风吹动窗外的香樟叶,沙沙作响。

夕阳将西方天空燃烧成一片暖红。

夕阳余烬下,飞鸟自窗外成群结队的飞过,霞光洒在它们的羽毛上,仿佛为它们披上了一层火衣,翅膀交叠的声音响彻在这毫无生气的空寂的世界里,令这世界显得更加空寂。

彼时,他会合上手中的书本,走到窗边,昂起头,眸光透过有些灰尘的`玻璃,仰望那片他熟悉却又陌生的天空。

他很小的时候便喜欢这样仰望天空,他觉得天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比如天空中云朵的形状与色彩,比如天空的光线明暗程度,比如天空中掠过的流星等等,很多很多。

他觉得天空是这世界上最美丽而且有意思的景色。

因为它有时候高远,有时候又似乎触手可及,因为它有时候绚烂,有时候却又晦暗……

因为它亘古不变,却又瞬息万变。

在他七岁那年,他一个人站在露天的阳台上,昂起小小的脑袋,面朝那辽阔无边际的天空,清稚的脸上写满认真的神色。

忽然,铅云翻滚着汇聚在在一起,如同墨汁宣泄在纸张上,一道银色的闪电好似一头粗壮的怒蟒般一下子撕裂开云层,紧接着雷声大作,大雨滂沱而下。

时值二月,雨水冰冷。大颗大颗透明的冷雨肆无忌惮地敲打在他的脸庞上,迸溅出圈圈水花。

空气里很快便出现一大片绵密的雨幕,如同卷不起的珠帘。

雨幕中,他全身湿透,却依然昂头面向天空,心里兀自幼稚的想:原来天空也会有伤心的时候啊。

教室还是寂静一片,空荡荡的,自窗外泻进来的风翻动课桌上的还未动笔的洁白试卷,哗哗响。

他一个人伫立在窗畔,背影寥落。

此时,他眼中的天空是一片绚烂。

残阳挂在远山上,红暖的光芒将云的轮廓染得很是柔和,同时,也将天空切割成一明一暗的两面,火红的晚霞涂满西方天穹,留给东方天际一片晦暗。

校园内,香樟树的浓绿的树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每一枚的叶面上都荡漾着暖暖的橘黄色。

他看着眼前对于他来说无比美丽的景色,嘴角噙笑。

小A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无声息的走到他的身边,拍拍他的肩头,对他说:“走吧,放学了。”

他笑着点了点头,转身与小A一起走出教室,走在霞光满天的天空下,越走越远,夕阳将他们俩的影子拉的很长。

高中语文随笔15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每年都长大一岁,而每一年中,不变的是四季的滋味。我们在春天的绚烂里感受希望,在夏天的炙热中感受热烈,在秋天的果香中感受收获,在冬天的飞雪中感受宁静。

春天是播散希望的季节,是视觉的天堂。最先走向春天的是小巧的迎春花,它米黄色的四片花瓣,好像繁星闪烁在夜空中,十分醒目可爱。接着是高贵的白玉兰,一只只银杯中发出淡淡的幽香。白玉兰丛中紫白色的丁香开花了,它那一簇簇的十字形小花散发出醉人的浓香。粉黛色的梨花、洁白的梨花、粉红的樱花竞相开放。春意渐浓花愈艳,牡丹、芍药如期而至,花朵艳丽饱满,花瓣重重叠叠,花色数不胜数,花香浓郁袭人,奏出春天最美丽的乐章,绽放出生命最绚烂的色彩。

夏天是挥汗如雨的季节,是听觉的盛宴。暴雨总是突如其来,豆大的雨点,滚落到荷叶上,摔在泥土里,在水坑里砸出一个个小坑。窗外雨哗哗地下,打在芭蕉叶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铁皮屋顶发出清脆的当当声,好像是雨滴造就的打击乐演奏。乡村里,白天忙碌的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地翻飞,知了在闷热的午后不停地鸣叫。入夜,蟋蟀开始活跃起来,声音时高时低,在墙角、山中和草丛怡然自得地哼唱,稻田里的青蛙也不服输,蛙声此起彼伏,好像在远远地对歌,打破了夜晚的沉寂。人们在昆虫鸟雀的声声唱和中,挥洒着汗水劳碌。

秋天是分享收获的季节,是味觉的享受。天高云淡,秋高气爽,金秋时节,百果丰收。咬下一口苹果,清脆的声音迸发出来,甜丝丝的汁液滑入口中。金黄的库尔勒香梨,口感沙沙的,洁白的果肉中丰富的汁液喷出,沁人心脾。紫色宝石似的葡萄吞入口中,绿色的细嫩的果肉,慢慢咀嚼,舌尖触到了喷出的甘甜,将一把石榴塞入口中,鲜红的汁液在口中肆意流淌,掰几瓣桔子入口,桔子的汁液浸润满嘴,丝丝香甜回味无穷。金色的果实,累累的硕果,是秋天的`回报,更是收获的欢愉。

冬天是团聚的季节,是内心的温暖。萧瑟的风吹落树梢上最后一片倔强的秋叶,漫天飞舞的雪花让大地银装素裹,山静了,水歇了,大地渐渐沉寂下来。从结满窗花的窗边往外望,是匆匆回家的游子,披着白色的雪袍,屋内暖暖的炉火映着母亲的脸。锅内氤氲着羊肉火锅的香气,细细一嗅,这是团聚的味道,是家的温暖,大家围坐在炉火旁谈论着一年来的得失,期盼来年美好的春天。

轻轻走过四季,收获的不仅是成长,还有春的花香,夏的呢喃,秋的香甜,冬的凉意,每个季节的不同心情和韵味,带动我们每一个人,跟着大自然律动。

《高中语文随笔[经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