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

时间:2025-07-31 19:58:26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1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源记》。

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这三个维度来分享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桃花源记》选自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9课,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作者陶渊明叙述了渔人迷路后误入桃花源,从桃花源优美的景色以及人们自由平等的生活等方面展开描述,进而表达了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学习本文有利于进一步了解陶渊明,了解那个时代。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和归纳的能力,能够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本篇文章写作时代久远,个别语言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还不是十分到位,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和总结。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梳理文章大意,理解文章内涵。

3、感受陶渊明文章创作特点,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于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结合文章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堂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它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本节课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对话,我会先询问学生是否理解“乌托邦”的含义,进而明确“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所著书名的简称。作者在书里描写了他想象的没有阶级的幸福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做乌托邦,后来就用乌托邦指不能实现的理想。这是外国人对理想社会的称赞,而我国古代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也有一个代名词,那就是“桃花源”,进而导入本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的过程中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教师纠正朗读错误。其次我会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说一说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带领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明确:文章主要叙述了渔人打渔,误入桃花源,并目睹了桃花源的优美景色及人们闲适的生活,渔人出来后再寻桃花源,却始终无所得。

至此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大意有简单的了解,这就为深入研读环节做好了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深入地和作者对话,深入地和文本对话,也是我们解决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环节。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首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互相交流陌生文言词汇,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予以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了本课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字。如“寻向所志”中的“寻”是动词,寻找的意思;而“寻病终”中的“寻”是副词,不久的意思。再如交通一词,古义是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是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这些都是学生需要积累的文言词汇。

接下来我会根据文章叙述发展的顺序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自由说一说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这时我会指定一两名学生来回答。经过总结,我们可以得到:渔人在打渔的过程中,沿着小溪而行,忘记了路的远近,就在着急的时刻,忽然遇见了桃花林。这就是渔人和桃花林故事的开始。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就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结合课文二三段,说一说作者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在这一部分要注意让学生结合具体文章语句进行赏析,最后总结景色特点即可。在分析了文章主题内容之后,我会继续让学生阅读文章最后两个段落,并提问:课文四五段为我们叙述了怎样的故事结局?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小组讨论,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结局。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知:结局是渔人走出了桃花源,并带人再次寻找桃花源,终不可得。而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然而毕竟是美好的想象,世人也必将无法再次进入想象中的美好世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与美好生活难求的情感,所以设置了这样的结局。

最后,我会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畅谈桃花源的美好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写作背景可以得:作者的理想社会具体表现在桃花源里美丽动人的景色;自在快乐的生活,热情淳朴的人们。那里寄托了作者渴望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望。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学生听配乐朗诵,思考:陶渊明的这篇散文有着怎样的艺术特点?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回答。随后我又让学生结合陶渊明对于理想社会的描述,请学生谈一谈应如何看待他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你理想中的社会又是怎样的?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背诵本文;将文中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源记》,请问我可以开始我的说课了吗?

一、说教材 ……此处隐藏794个字……壮志难酬,加之其性格耿介、清正廉明,不愿攀附权贵,因此,自我与现实之间产生极大的隔阂和矛盾,这才想要一个脱离人间的世外桃源。最后,学生总结归纳出——文章体现了作者——对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军阀混战、赋役繁重的黑暗社会的不满与批判。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环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到课外,由理论到实践。此环节,我将讲解渗透有关“世外桃源”的成语。启示学生——如果用成语概括文章,是“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指的是与世隔绝、不受战乱危害的美好世界,更是我们向往的精神家园或者美好愿望。

(五)小结作业

小结作业环节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课程回顾、收束与总结过程,小结是收束和总结课文的过程,课下作业是巩固学习成果的过程。于此,我将采用通过板书总结本次课程:请同学捋顺板书内容。课下作业可以布置为: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渔人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的行程。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可以呈现教学思路以及文章结构层次,展示文章重难点。我的教学板书力求清晰直观,简单明了,能帮助学生把握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本文编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桃花源记》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叙述了理想社会的模式,表达了一种憧憬。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定位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3、品味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4、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

2、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1、朗读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四、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与“乐”的分析,领会本文的`主题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

1、全班学生朗读课文2、指名学生口译课文

3、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二)导入新课: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我们来欣赏课文,一起走入桃源胜境。

(三)分析课文

1、品味“美”和 “乐”

渔人进访的桃花源是一个美景如画,怡然自乐的“绝境”,其中的“景美”“人乐”,让我们做如下分析:

(1)景美:

①在课文中找出描绘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外围的美……,源内的美……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中一二段

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番桃源美景。

④请欣赏桃源美景,课件演示

(2)人乐: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内的田园风光,恬静、迷人,那么桃花源内的人呢?学生讨论总结:乐

①从文中哪几句体现出来;

②分析“乐”的原因;

[讨论]:为什么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桃花源人乐呢?

2、桃源人的淳朴、好客

[课件演示]: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加以复述。

3、桃花源系作者虚构:[课件展示]

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世界。

②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这样的世界。

(四)巩固练习:

1、《桃花源记》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课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的地方。讨论、确定:课件打出答案。

2、对这种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后各抒已见,允许有不同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写作(任选一题)再造想象:

1、我来到桃花源 2、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六)板书设计:桃花源记

桃花源内

景美:

进 桃花源外

人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出————————踪奇:

遂迷,未果

五、说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我是本着踏踏实实上课,力求使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有能力上的训练提高。在前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复习旧知识和理解主旨。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会理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前我布置学生研读课文。我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巩固第一教时所学的文言注释,以口头提问的形式考查。力求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着,在诵读中体味本文的田园风味。从景美、人乐、踪奇三方面来品位。因为体味是语言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然后,深入研讨课文,理解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一理想社会?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训练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设置作业再造想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

反思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的评价要有意滞后,留给学生争论的空间,使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得以解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锤炼评价语言,使之更凝练、更优美、更机智、更丰富。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