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园》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巨人的花园》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巨人的花园》说课稿1一、说教材
1、《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2、本课教材地位:孩子已读过《一枚金币》、《小壁虎借尾巴》、《乌鸦喝水》等童话,本组教材导语明确指出“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开展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感受童话语言魅力”。因此学好本组课文有利于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童话,并从中发挥想象,丰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座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知道了自己的冷酷后,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从此,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
4、本篇课文我安排2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安排了解本文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初读感知、学习生字词、指导写字。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默读、理解课文大意的能力,也能够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基本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对童话作品有着较浓厚的兴趣.
我们说孩子是花,孩子是春天。孩子快乐时,处处是春天。本课张扬孩子快乐天性,尊重孩子幸福,孩子在本课学习中更应该空前地“享受童年的快乐”。课堂更应创新形式,大力彰显和谐、民主、关爱、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师生与教材对话有着浑然一体的和谐。
三、设计理念
1、想象促读,体现童心、童趣
细细阅读全文,我们会发现,童心、童趣是文本的写作基调。“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这种思维与活动方式,为孩子们所向往。拥有超人的神力,更是孩子们形象思维的典型体现。因此,在全文的朗读基调上,我主要采用先想后读、边读边想的策略,帮助学生走入文本,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童话的无限魅力。
2、抓住题眼,感受花园的变化
巨人三次叱责孩子并赶走他们,是花园产生变化的原因。因此,我在教学时以“变化”为主线辐射全文,反复品读,展开教学。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过程与方法:经历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的过程,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运用语言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明白不要自私,要学会爱,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才会真正快乐。
2、教学重点:
在读中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3、教学难点:
在悟读中初步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五、教学策略与教学准备
1、教法:围绕“对比”展开教学,包括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以及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以情导读,以读促悟。通过变序教学法、想象情境教学法来实施教学。
2、学法:自读自悟,读中想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3、教学准备:本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倾听故事,再现情节。
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小天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好一定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为此,课堂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播放音画结合的朗读课件,再现课文情节。(出示课件)因为有了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铺垫,因此这个环节起到衔接第一课时的作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使学生能更容易进入课文情境。
(二)、提炼主线,品读感悟。
1、引导学生感受花园的变化。
先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找出花园变化的句子,然后利用课件出示句子,(出示课件)指导学生品评,感受巨人砌墙前,砌墙后,拆墙后的景色变化。在指导朗读过程中,我采用读——想象——再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对美丽花园的向往,对美丽花园失去后的留恋以及在美丽花园失而复得后的快乐。在读中想象画面,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重点的一个突破。
2、引导学生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语对比。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花园的变化,进行对比朗读之后,肯定会引起学生对花园变化原因的好奇与探究。我可以顺势利导,再次引导学生找出巨人斥责的.语句,读一读这三句话,(出示课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在读中体会巨人心理上和行动上的变化,再通过集体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自然水到渠成,这又是教学重点的一大突破。
通过巨人砌墙前后花园的变化、巨人语言变化这些重点句段的对比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对比这一写法能让童话呈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初步感受对比这种写作方法。(板书)
3、理解重点词句。(出示课件)
①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凝视”是指聚精会神地看。小男孩在文中是一个奇异的人物──他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美丽的花朵。是他使巨人幡然醒悟,他用眼睛专注地看着巨人,仿佛在跟巨人说着什么,孩子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给巨人带来了怎样的震撼?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课文中没有写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但从后来巨人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出了温情,读出了爱。
②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任性”是指放任自己、不加约束;“冷酷”是指待人冷淡苛刻。这是巨人醒悟后说的一句话,他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任性了──一次次赶走孩子们;是因为自己太冷酷了──一次次训斥孩子们。他想自己独享花园里的一切,结果得到的却是寒冷和荒凉。这句话是帮助学生体会童话所揭示道理的一个关键性语句。
对这篇童话所揭示的道理,学生的体会可能不太一致,会有多种说法,如“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 ……此处隐藏27215个字……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好课文埋下伏笔。
3.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第二环节: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一)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读
1.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想想巨人的花园原来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是怎样的?并在相关的语句下画上记号。稍后,适时请学生交流。并在屏幕上出示相关的语句。
2.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以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先读读描写花园漂亮的语句,再读读因为巨人的行为而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和花园后来又富有春意的语句,最后再读读描写花园变成了冬天的语句。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1.巨人的性格
(1)我这样引导学生:“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2)“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么样的?”我让学生再次认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3)当学生交流完后,我适时出示相关语句:“你们在这儿干什么!
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在研读巨人斥责孩子们这三句话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们读一读这三句话,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孩子们的性格
让学生试着上面的方法,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并随机理解重点句: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无情的句子。
2.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重点句:“ 我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孩子们,花园现在是你们的了!”再次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环节:巧设练笔,升华情感
设计有创造性的小练笔:“巨人赶走了小孩,你觉得他赶走的仅仅是小孩吗?还有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学生在练笔中,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
第四环节:综合学习,拓展延伸。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读写结合。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范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当学生明白童话中所揭示的道理之后,我引导学生合作演一演,或把自己搜集到的童话读一读,或在小组内对人物形象议一议。
通过这些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揣摩、比较、体会中感悟本课的表达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很好地突破了本课重点。
六、说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
2.课外同步阅读《小青石》和《格林童话》。
3.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七、说板书设计
25巨人 的 花园
赶走 孩子 冬天
留住 孩子 春天
《巨人的花园》说课稿15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巨人花园》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文章,和《幸福是什么》、《去年树》《小木偶故事》一起构成童话单元,作为单元起始篇目,学好本课是学习本单元基础。
2。教材内容
《巨人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一篇童话故事,文章通过巨人和花园诸多变化,揭示“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才是真正快乐“道理。
3。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基于以上对教材理解,结合四年级学生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理解课文生字新词。
②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品读感悟文章内涵,
③在对比阅读中,初步明白“做人不能自私自利,快乐要与大家分享”道理。
4。教学重难点
童话主要是通过丰富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基于文体特点,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童话特点,感受童话魅力。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内心感受。因此,本课教学拟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三、说学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本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洁优美,情节夸张有致,契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兴趣。可以指导学生学生采用诵读感悟、想象、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形式多样诵读,让学生明白反复诵读,不断揣摩,才可以领略文章内涵;运用想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实现文本、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多元互动,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投影展示一组与课文内容相关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意思。
(用直观具体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学习主动性,激起孩子们对文本阅读期待。)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初读课文,验证自己猜测是否正确。
(二)倾听故事,再现情节。
1。播放音画结合朗读课件,再现课文情节,校正字词读音。
(情境是语文教学一个“小天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好一定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就能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带来意想不到收获。)
2。投影展示重点字词。
(本环节设置实现了教学目标1)
(三)想象画面,品读感悟。
1。男女生轮读巨人砌墙和拆墙后、孩子进入和被赶出后花园里不同景象,其他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感受花园变化。
(此环节指导学生运用诵读法和想象法读书,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解读文本,实现教学目标2。)
2。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花园变化句子,分析变化原因。
3。指名分读巨人醒悟前后语言。课件展示巨人语言,小组合作讨论“巨人说这些话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他说话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
(设计两个问题,激发学生探求欲望,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此环节体现课标精神,落实了教学目标2,突破了教学重点。)
(四)感悟主旨,升华情感。
投影展示问题:花园景物和巨人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变化,文章想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解决
(通过这一环节学习,落实教学目标3,突破教学难点。)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