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8-28 19:58:40
说课稿

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氯气不仅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对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介绍氯碱工业等联系实际知识的需要;同时,由于在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较为全面、细致,且探讨和应用也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氯气的化学性质也是第一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氯气性质的认识,是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完成的,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高了极好的机会。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能正确写出氯气与金属、

与氢气、与水、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解氯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形成科学的观察、思维、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巩固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以及严谨求实、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

通过氯元素的结构与氯气化学性质的关系,进一步确立内因是决定物质

性质的根本原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理解氯气的'存在、制法和用途的依据,也是后续学习卤素及其他非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基础,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缺乏溶解平衡的知识,较难理解氯水既有单质氯的性质,又有盐酸和次氯酸的性质。这一部分如果学得不好,将在学习氯水跟不同物质反应表现出来的不同性质时发生困难,所以氯气与水的反应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联系碱金属导入新课

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都具有相似性的金属元素——碱金属,知道了一些研究金属元素的方法,在课的开始即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将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同样具有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并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卤族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说明与学习碱金属相似,我们也先学习其代表“人物”——氯气,从而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首先展示一瓶氯气,向瓶中加入1/5蒸馏水,振荡后,在瓶后衬一张白纸,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并穿插史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伊普雷战役中,德军5分钟释放了180吨氯气,致使15000人中毒,1/3人死亡,而这样世界上第一支专业的氯气部队就是在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哈伯指导下建立的,他把自己的天才贡献给了法西斯。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氯气毒性的认识,而且适时向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由此再演示和介绍正确闻氯气的方法可谓水到渠成。

(三)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推理验证法,引导学生由氯的原子结构分析,推测它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概括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

1.设问激疑: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请学生分析氯气的化学性质应该如何?如何验证?培养学生由原子结构推断性质的化学思想。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出对氯气化学性质的探索。

2.实验验证:

(1)与金属的反应:做好三个演示实验①钠在氯气中燃烧②铁在氯气中燃烧③铜在氯气中燃烧。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注意反应条件,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例如,做铜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教师一面演示,一面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注意观察积极动脑。一面灼热铜丝,一面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灼热铜呢?(铜是不活泼的金属,必须灼热活化铜,使其达到燃点)灼热的铜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反应后立即提出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剧烈燃烧、集气瓶里充满棕黄色的烟)棕黄色的烟是什么物质?(氯化铜晶体颗粒)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明电子转移。又设问: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为什么能够跟氯气剧烈反应?(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得出氯是非常活泼的非金属的结论)把少量水注入集气瓶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观察到什么现象?(氯化铜溶于水,溶液变绿色——说明氯化铜易溶,氯化铜溶液颜色为绿色)教师进一步加水,稀释溶液,溶液变蓝。提醒学生浓度不同时溶液的颜色不同。这一点很重要,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点上,强调条件的重要性。

接着提出设疑,氯气能不能与非金属反应?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出性质

(2)与非金属的反应

除了做好书上的氢气与氯气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外,补充红磷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同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氯气比氢气和磷的非金属性更强。适时地让学生讨论: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引导学生比较铁、硫、碳等在氧气中燃烧,以及铜、钠、氢气等在氯气中的燃烧,找出共同的特点并由此推出“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在此不仅发展了燃烧的概念,而且渗透了“真理是相对的,不断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大多学生知道自来水不能直接用来养鱼这一生活常识,那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一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问题引出氯气与水的反应这一性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氯气与水的反应。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可用实验探究法来突破。

设问:氯气能不能跟水反应,其产物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请设计实验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先实验氯水的酸碱性。用滴管吸取上面试验中得到的氯水,注入试管里。然后滴入1~2滴石蕊试剂观察到氯水先变红后褪色。实验现象说明很可能生成了酸。根据反应物判断很可能生成了盐酸。如何验证盐酸的生成?学生联想初中学过的盐酸的检验方法很容易提出硝酸银溶液,经实验确有盐酸生成。教师紧接着设问:如何解释石蕊试剂先红后褪色的现象?是氯水中的氯分子、盐酸,使指示剂褪色了,还是生成了另外一种新的物质使指示剂褪色了?让学生充分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后归纳出把干燥的有色试纸分别放人装有氯气的集气瓶里、盐酸溶液里、上面实验得到的氯水里。前两者颜色不褪,后者颜色马上褪。即氯分子、盐酸没有漂白作用,惟独氯水有漂白作用。

既然氯分子、盐酸、水分子都没有漂白作用,那么氯水里必然有一种具有漂白 ……此处隐藏25107个字……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了解“自然现象”为主题,《风》是第一篇课文,在教学时,主要使学生了解自然,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这首诗歌共有三节结构相似,主要借助外界事物的变化说明风的存在。

第一节:颤动的树叶告诉我们风来了。

第二节:泛波的`河水告诉我们风在哪儿。

第三节:点头的鲜花告诉我们风的存在。

三节并列从各个角度形象地交待风的存在。

二、说教学目标:

这首诗歌清新优美,形象地表现了“风”的存在,在教学时,我注重在培养学生诵读上下功夫,所以第一个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请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第二个目标是:认识本课8个生字。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合作、自学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指导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达到自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让学生动手扇一扇,从日常生活中感受风的存在,从而导入新课,并解题。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我出生字,并记住生字。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节。

(3)同桌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细读课文:

(1)自读喜欢的小节,说说读懂了什么?

(2)师生评价,以指导学生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对风的喜爱之情。

(4)请学生表演读,进一步体会诗的内容,感受风的存在。

4、扩展延伸:

(1)虽然我匀看不见风,但我们却可以从事物的变化中感觉到风的存在,谁能说说你还能从哪些新高方面感觉到风?模仿课文说一说。

(2)用画笔来描绘树叶颤动、河水泛波、花儿点头。

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卢沟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美观的造型,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同时通过介绍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告诉我们卢沟桥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的特点。

2. 教学难点:体会卢沟桥特殊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学情说明

三年级学生年龄在八到九岁左右,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思维,对画面特别感兴趣。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隔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卢沟桥无与伦比的美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认为充分运用白板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上本课时我充分利用白板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受卢沟桥的美,感受先烈热爱祖国的情怀。鼓励学生大胆地说,积极地做。

四、教法

基于电子白板的交互性,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学生自主合作等教学方法,利用白板资源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流程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请首先看我们的教学流程。

明情1.揭题导入,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学生细读文本

激情2.自读全文,整体感受卢沟桥的特点 实践语言

入情3.细读课文,深入感悟卢沟桥的美 提炼方法

抒情4.恰当设疑,促进课堂学习延伸 感悟精神

(暗线) (明线)

我认为这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的学科魅力,那么,作为这一课的教学载体,白板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出它的优势呢?我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尝试:

第一、利用白板资源显细节,落实语言学习过程

细节体现艺术,它能够精心打造课堂语言的世界,带给学生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的真实体验,这表现在:

A 细化词语学习过程

B 优化句子学习效果

首先细化词语的学习过程:

有人说数字是冰冷的,可是把这些数字放在语句中,你能体会出什么?让学生感受具体数字和描写表现的是狮子多,姿态多,姿态美,然后我问学生再看这些数字,你们有怎样的心情?学生就由此体会出数字所表达的自豪和骄傲,白板让学生经历了感知词语,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层层深入的过程,带给了学生实实在在的词语学习体验。

优化句子的学习效果,课文的第2自然段中描写卢沟桥造型美观的句子,看似平淡,但是白板丰富了句子的教学(请看教学的现场),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了狮子的千姿百态,这时再让学生走进文本联系句子理解狮子的形态各异,白板突出了语境的学习,学生在视觉中感受到了石狮的造型美观,利用白板以具体的词句品味为切入口,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突出了课文教学的重点,而课堂也因为视觉的丰盈而更有实效。

第二、利用白板资源创设情境,促进语文能力提升

情感与语文相伴相生,那么在这堂课上,我利用白板创设课堂情境,深化学生的读,激发学生的说,促进学生的写。

首先,深化学生的读,在学习描写狮子形态这一部分,学生的.朗读只能停留在表面,读不出语言所表现的情境,我在白板上适时的补充书上的原句,并且导入一段“卢沟桥”视频,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有了内心的真切体验,学生的朗读也就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其次,激发学生的说: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就利用文本中的省略号启发学生想象,说说其它狮子的形态,学生的话语不同,表情不同,再一次感受了石狮是“美的奇观”,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次促动学生的写。在阅读了结尾四、五自然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每年的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我用白板出示关于“七七事变”的资料和中国军民浴血奋战英勇抗敌的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拓展题:假如你是卢沟桥的狮子,你会怎么说?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倾吐的平台,学生在动笔中表达真情,放飞真情,这是我运用白板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利用白板巧拓展,丰富课堂学习维度

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更大化发挥课堂学习的实效,我在课堂中数次进行拓展,增加学生的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淀,随着课文的学习我补充了卢沟桥各种纪念活动的图片,还有关于卢沟桥的诗歌,学生在阅读中扩充了储备,开阔了视野,触发了情感,突破了难点,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有关卢沟桥的书,学生的思考不会因为下课而中止,我们的语文也走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之中。

第四、利用白板促迁移,引导学法积极内化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内化学习方法,白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利用白板回放的功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文的写作方法,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进行练笔,利于学生消化吸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那么白板让课堂更加的具有开放性,也给了学生厚实的学习空间。

各位老师,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设计,对白板的运用,我认为我的教学图层显得更加的充实生动,很好的达到了我这节课所预期的目标。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