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色花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色花教学反思1这堂课在教学设计,注重营造出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教学中既注意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语文学习主人的地位。同时,让学生在朗诵诗歌中培养出健康的审美情趣。
首先,重视学生的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决定课文应侧重于诵读。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朗读贯穿始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的`感悟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了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其次,重视学生的想象。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它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刻。它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课后作业设计了“假如给你一次‘变’的机会,你想变成什么来回报母爱呢?请用‘假如我变成了……’的句式开头,写一篇两三百字的小作文”一题。这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第三,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首诗是有韵味的,它蕴涵着深远的意境美,轻快的音乐美。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在朗读之后去体会诗歌的纯朴自然,情深意浓。本课中,学生在品读诗歌之后,小组讨论交流,将那种模糊的感悟明确为清晰的情感,达到了质的飞跃。
第四,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本课教学中,教师创设出平等对话的气氛。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畅所欲言,如让学生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景象。又如结合自己的体会感受,描述伟大的母爱“母爱就是……”等,这些教学设计,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鲜明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金色花教学反思2一、导入
幻灯出示金色花图片和词语“妈妈”,然后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考一下你们的想象力,看谁能说出“花”和“妈妈”是什么关系。
生:是母子关系,孩子是花朵,妈妈是温暖的阳光,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灿烂地开放。
师:就“母子”与“子母”的用词纠正一下。
生:妈妈像花一样美丽。
生:花是我献给妈妈的礼物。
师:同学们的想象非常好,把花当作孩子,用花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献给妈妈的诗──《金色花》。
二、读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幻灯出示:本文写“我”与母亲的几次嬉戏?各是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找一名学生朗读,纠正字音,然后思考。
生:写了三次嬉戏,第一次写妈妈作祷告时,“我”把花香送给妈妈;第二次写妈妈读书时,“我”把影子投在妈妈的书页上;第三次写妈妈傍晚到牛棚时,“我”再落到地上,请求妈妈给我讲故事。
生:还有一次,写“我”在新叶上跳舞,悄悄到开放花瓣,看着妈妈工作。
师:归纳起来共讲了三种情况。板书如下:
悄悄开放,散发香气
嬉戏 投影在书页上,伴妈妈读书
傍晚在牛棚现身,请妈妈讲故事
三、品
师: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幻灯出示要求:
分组讨论: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能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吗?把写得好的地方画出来在旁边写写批注,讨论后每组选一代表发言。
全班交流:
生:第四段写得好,它写出了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爱。
师:你怎么体会出来的?
生:在母亲作祷告时孩子把花香送给她。
师:同学们闻到花香了吗?闭上眼睛仔细地嗅一嗅,看一下有什么感觉。
生:好香啊,我感到心情愉快,好像有一股清泉从我心中缓缓流过。
师:你体会得太好了。那么,孩子要借这花香表达对母亲的什么感情?
生:对母亲的爱。
师:你能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吗?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好。
生:我认为“我不告诉你,妈妈。”这里写得好,他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无私。
师:他为什么不告诉妈妈?
生:这是他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为自己能为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是发自内心的不求回报的行动。
生:我认为第五段写得好,这里写妈妈读书时,“我”把影子投在妈妈的书页上,而且投到她正读的地方。这体现了“我”对妈妈的依恋,充满童趣。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仔细,而且用了“依恋”和“童趣”这两个词,非常贴切。
生读。
……
四、悟
幻灯出示要求:
分组讨论:归纳一下,你从文中感受到什么?然后分角色朗读一下。
生:我感到母爱子,子爱母,母子非常融洽亲密。
师:同学们的体会都非常深刻。板书:
对母亲深深的爱 融洽的亲情
五、拓展延伸
出示:你是否也有与此类似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同学教我一首歌──《妈妈的吻》,回家后,我调皮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给你唱一首歌,你亲我一下吧。”“好!”妈妈答应了。我咿咿呀呀地唱起来,妈妈指着我的小鼻子说:“你呀,调都跑到北京去了。”说着亲了我一下我也趁机亲了妈妈一下,我们都笑了。”
师:你能给大家唱唱这支歌吗?
(生唱其他同学主动鼓掌)
生:去年放寒假时,我得了一张奖状。回到家,妈妈正在洗衣服,我悄悄地走过去,从后面捂住妈妈的眼睛,故意变了声调,说:“你猜猜我是谁?”妈妈猜了好几次才猜中我,我把奖状放在她面前,妈妈看到奖状后开心地笑了。”
六、活动:请你露一手
出示要求:本文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金色花──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现对父 ……此处隐藏10823个字……为一名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是这节课留给我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以上几点导致我这节课如浮光掠影一般,留给学生的东西并不多,他们随我在地面上挖坑,却没有深入去取水,他们的心灵没有得到滋养。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堂课应该像一部小说一样,有悬念、有高潮,使观赏者不忍释手。但显然我若要到此境界还需要一定的时日和磨练。这次开课留给我很大的思考空间,我,将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摸索前进。
在认真反思后,我觉得将这课堂做如下改变:导入——录音范读——整体感知(五个画面)——说说你最喜欢那个画面,为什么(在此过程中渗透朗读指导)——集体朗读——与《仿佛》做一个对比——将“写一写”部分留为家庭作业。
金色花教学反思13今天第二节我在初一4班上课一节公开课《金色花》。《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想象奇特,语言优美,是一首非常适合训练朗读的佳作。其内容看似浅显易懂,实际上要多读、读懂才能真正感受作者写这篇诗歌的绵长意蕴。据此,我这节课的设计是以“读”贯穿整个课堂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品味诗歌精美语言,感受人间至爱亲情。
整堂课有几处比较成功的地方:
1、老师亲自示范朗读,然后学生在语气音调和感情把握上有个准则。
2、在赏析完人物形象后,设计了情景朗读。
3、整个课堂还算流畅,思路较清晰,引导和点评比较及时。
当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的代入感不够强,如果在课前,或者让学生写几句想对妈妈说的话时,请同学播放小时候的照片,分享自己与妈妈的故事,便更能唤起孩子们对妈妈小时候的回忆,更能引导他们对妈妈的.依恋;
2、在品读句子把握人物形象的环节可以给学生参考表述的句式,培养规范,学生便会更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
3、如果最后多一点时间请学生分享对母亲说的话,这堂课会显得更加完整。
最后,衷心感谢周级长、杨晓仪老师陪我一起磨课,给我许多修改意见,我的成长离不开你们的陪伴与帮助!感谢陈主任张主任还有各位老师莅临指导,课后给了我许多宝贵建议!初三老师因为要改卷子没能过来,这是我的一大损失。当然也得感谢我们初一4班的孩子们,他们太棒棒哒了!
金色花教学反思14本文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散文诗,重点是品读课文,把握文中深挚的母子之情。在教学中,两个班的教学内容一样,但是过程是不一样的。
54班的投影坏了,因此上课只用了学案,按照学案按部就班,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虽然也有合作,也有探讨和展示,但是总觉得比较死板,气氛比较沉闷。刚好两节语文课是一、三节,第二节课的时候重新思考了一下方案。
我把课文中的一些字词换掉了,结尾的对话也掉转了语序,然后再课件上展示出来,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说改的好,还是原文好,请说明理由。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地把学案上的'问题都解决了。学生感觉时间过的很快,在课堂上也很愉快,因此,我觉得在55班的课是比较成功的。
由此想到:对于一篇课文,我们需要不断的琢磨,不断的钻研,以求找到最好的切入点,采取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不着痕迹的渗透在教学环节当中。换字法的设想来源于韩军博士的一堂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此法可用于诗歌或散文诗当中,收效不错。
金色花教学反思15《金色花》一课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是意蕴丰赡,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写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描绘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这样一幅画面,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观照,揣摩其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的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故事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的性格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两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特殊的意趣。
给予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构思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整个教学设计和实施实施过程中,我主要侧重于从三方面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一是诗的语言美;二是诗的画面美;三是诗的情感美。为了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阅读理解课文精美的内容与形式,我主要通过反复多变的朗读(听读、赛读、品读、范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从而读出“语文味”,创造和谐有序的课堂。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手段。原因有三:其一,诵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像《金色花》这样文质兼美的散文诗,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品味,能引起强烈的艺术感染作用;其二,“新课标”明确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品味、积累、熏陶,逐步学会欣赏,防止把理解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与知识传授;其三,“读”是一种最普通最可行的教学手段,任何条件下,都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品读和点评中,品味语言、感悟主题。所以,我认为在语文教改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朗读,返朴归真,还语文课堂以“读”的本色。尤其让六年级学生学习理解经典名著,更应充分发挥这古老的传统方法的优势与作用。
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和效果看,采取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为主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全面细致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体会文章中人物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中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很高,读得也非常认真,有腔有调。虽然还有一些学生读得不是很好。但在我的启发诱导之下,也能大胆地用稚嫩的童声来读,重音、语速,情感都把握得很好。例如刘云舒、孟润琪等同学的精彩朗读,赢得老师及同学们的掌声。
其次,是简化了教学环节。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品析”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安排简化头绪,为学生赢得更多朗读和思考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是:(1)因为是第一次录课,经验不足,画面切换太快。(2)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学习积极性很高,自主学习环节都想表现,因此,用时稍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