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妻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与妻书》读后感1《与妻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妻子的一封信,这封信是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的诀别信。
这封信最让我感动的是开头的第一句话“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时,泪珠和笔墨齐下。”对我的感受是林觉民在开头时就告诉其妻子,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其妻子不舍却不得不离开的心情。
《与妻书》语言很真,富有感情,很快就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场景――林觉民是含泪写着《与妻书》的;而妻子看《与妻书》时,哭红着的眼睛,时不时哭着,一手拿着书信,而另一只手却用袖口擦着时不时从眼睛里流出的滴滴泪珠,抽泣着,而在她身旁的孩子也在哭泣着,哭红的眼睛很让人心疼,林觉民的妻子还怀着孩子,还未出生,但我却似乎已经感受到了她肚子里的孩子也在一边听母亲诉说,一边也在哭泣,而林觉民的父母也在一旁哭得已经不省人事了。――这便是我读《与妻书》感受最深,最真的感情了!
当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的也不止这几幅,也有林觉民和妻子相爱的场景,在画面中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十分幸福。真让人羡慕嫉妒恨啊!但我同时又为这个结局感到可惜和惋惜,对上天的不满,为什么结局是这样的?真让人为之一颤。
在林觉民的笔下,有句话让我很深刻:‘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其意思为: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当我刚看到这句时,有些惊讶。但后来才理解涵义,发现她其实是为他的妻子着想的。好感人啊!
最后林觉民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我也理解他的做法,在那抗日时期,在国家和家庭之间,他毅然的选择了国家,因为他知道没有国家,就没有家庭,这也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家庭着想啊!看出他伟大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有他身为中国人的那种伟大的爱国精神,深值我们去学习!
这个人的名字,永远的镌刻于冰冷的石头上,有人记得,有人忘记,有人怀念,有人漠然。一篇儿女情长的诀别书,让人记得的,远远,多过于他的生平和牺牲。然而,还是有人被遗忘,还是有人被岁月的’轻尘一层层模糊掉曾经的名字,一如曾经车水马龙的大唐,一如曾经千疮百孔的晚清,被历史的浪潮托起,又压下,这一起一落间,便空空流转了几个轮回。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喉头便被噎住,忍不住眼眶就红起来,通篇都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缱绻情长,在血色腥风中,开出一朵绝美的情花。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
不是不爱,是太爱,爱到不能同生共死。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陈意映之前是尽知丈夫的危险,不舍得独活的,她那一句“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早已表明了她的态度。然而,然而,她终究还是孤独的活下来,为了林觉民留下来的那个遗腹子,一个人,在剩下的`岁月里,将短暂的欢爱,咀嚼成苍白的回忆。她的余生,永远被定格在1911年3月11日,一篇《与妻书》,是林觉民人世的绝笔,是陈意映苦难的开始,她的一辈子,从此就延伸于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中,永生永世,为那个名字辗转不眠。
想来,陈意映不是没有怨的。若能与林觉民同赴黄泉,对她而言该是件幸事,至少也是种解脱。而她不能,她只能将青春一点点放于寂寞中褪色、老去,把缱绻的一时,当作被爱的一世。觉,觉,觉……寂寞越深的时候,回忆就越清晰,残酷就是这样冰冷的一把刀、一根刺、一张网、一道墙,生生将灵魂抽离,看青丝变白发,红颜成黄花。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又怎能道得尽一个女子少年丧夫的苦痛和凄凉?
想来,林觉民不是没有痛的。尽管他们的爱情开始于婚姻之后,他对陈意映的爱,却是写不尽的情深意长。我不知道这个二十四岁的年青男子在那一晚是怎样复杂的心情,但是一篇《与妻书》,让我们看到一个热血革命者真实多情的一面。他不是神,他是人,一个用情极重极深的男人。他爱他的妻子,也爱他的国家,他可以从容的面对死亡,却无法割舍挚爱的妻。声声血,字字泪,男儿柔情,到此时恸人心肠,寸断难述。被这样的男人深爱,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放不下儿女情长,就只有夜守空闺、独坐暗泣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历史一页页的翻过,那么多的名字,轻轻蒙上了薄尘。然而,终究会有一个名字不会被我们忘记,有那么一段血色的爱情,冷凝成黛色的泪滴,挂在长满青苔的石头墓碑,见证血雨腥风中,两个人的生死契阔。只看那百年黄昏,褪色成黯淡的一页薄笺,空庭夜冷,十丈红尘转瞬就落成了青苔的记忆。
面前有不同的片断闪过,交叠,似是那夜流泪作别的林觉民,又似手捧与妻书痛哭失声的陈意映,又见空庭日晚,又见长门青苔,又见墨泪斑斑,又见鲜血淋漓……意映卿卿,意映卿卿,夜半惊醒的时候,是谁在哭湿的枕边轻声低唤?怕只怕纵使相见应不识,那苍苍白发,那一脸风霜,那苍白憔悴,那断肠伤心。纵使不负天下,可是,终究还是负了云卿。
《与妻书》读后感2“爱妻之深,爱国之切”林觉民在个人幸福与天下幸福中选择了为国牺牲。纵使有“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却被这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社会拉回现实。正是他的“至爱”对妻子爱之深,对国家爱之切,让他有割舍儿女私情,用鲜血和生命实现自己信仰和追求的勇气。正是因为有这种以国家和民族前途为念的人,中华民族才能经历苦难而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与妻书》读后感3这是一篇绝笔家书,是林觉民先生对于爱人陈意映女士的临别之句。当革命与浪漫结合,无数革命者谱写着慷慨悲壮的故事。一起爱这个国家,是那个年代多少情投意合人之间极致的浪漫。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周恩来对邓颖超说:“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同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与妻书》所讲述的,不仅仅是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隔着家国责任与革命理想的爱情悲欢,它浓缩的是千千万万中国男儿在家国危亡与蓝衫白裙之间的剧烈挣扎。无论是战争还是革命,最深刻的悲伤是漂泊的灵魂看到了两个导航塔,一边是革命志向,另一边是温柔仰望。战争未息,却遇到想要保护的人,平静的爱情哪怕是片刻的温柔缱绻都是满地狼腥里可望不可即的微弱光芒。“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近来,一部《觉醒年代》屡获好评,它仿佛让 ……此处隐藏6976个字……地中开出一朵朵明艳的血花。黄花岗,历史不会忘记的地方,林觉民的坟墓,陈意映的噩梦。“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别了,意映,别了,至爱的人,为了我的爱,为了你腹中的小觉民,好好活下去,“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呜呼哀哉!我相信生命不可以天长地久,然而爱情,却可以!
我怀着景仰之心无限向往革命年代的爱情,爱情是革命的酵母,催生了波澜壮阔的国仇家恨,而仇恨又滋长了爱情,革命使爱情在折磨与挣扎中走向无比圣洁的殿堂,如璀璨的神话,熠熠生辉!激荡的年代,熔铸了凛冽的爱与凛冽的恨,凛冽到无情的战火也只能退却为背景。小爱交织着大恨,用血与火来缝纫,到底是革命成全了爱情,还是爱情成就了革命……
有风吹过,吹走了我含泪誊抄的《与妻书》,我伸出去的手终是没能碰到它,我看见洁白的信纸在风中飘零,像一首遗失在风里的诀别诗,伴爱远走高飞……
我突然有些相信了,刹那也能永恒……
《与妻书》读后感13初识林觉民前辈要从他的《与妻书》开始,翻开林觉民先烈的《与妻书》细细品读,我仿佛看到了在那战乱的民国,林觉民前辈站在人生路口的十字路,眉头紧锁,心里在不停挣扎。正如鲁迅先生所咏:“无情未必真豪杰。”即使是深明大义,决心投身于民国民主建设的林觉民前辈在家庭妻儿和国家中也很难抉择。读完这封饱含情愫的《与妻书》,我深受感动。
即使林觉民前辈和妻子的婚姻是旧时的父母包办,但是经过后来生活的相处和磨合,夫妻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在阅读中“吾至爱汝”,“吾爱汝至”,“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这些无法倾诉的思念只能化为笔尖下的“吾爱”。
他写着写着却几度搁下了笔,妻子身怀六甲之时自己却即将奔赴战场,心中的愧疚难以言喻。但是纵使他们夫妻离别,我却深深地为“此生许国,再难许卿”的爱情绝句所打动,想到现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已经没有耐心去拥有一段“从前车马慢”的.爱情了,可是我却十分地向往。虽慢,但情深。并且彼此之间都支持对方的毕生信念,即使不舍得,但也不干涉,就这样默默地支持,便好。
1887年,林觉民前辈出生在福州最昂贵的地段——三坊七巷,却没有成为纨绔的“富二代”,相反他体恤老百姓,针砭时弊。为了得
到更为先进的民主思想,更好地建设民国,他还在1907年自费去日本留学。回国后积极组织民主革命起义,可是当时局势动荡,社会的黑暗,组织起义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可是对于林觉民前辈来说,这是他必做不可的事情。起义前夜,他在香港给父亲及妻子写下绝命书,“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亲人的爱及为国捐躯的决心。我敬佩他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伟大精神!
一个矢志拯救国家民族的革命者,即使在表达自己对于妻儿家庭的不舍,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浓浓地忧国忧民的情怀。林觉民将一已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认为可以牺牲他一个人的幸福去为百姓谋求普天下的幸福,这样的深明大义让情理浑然交融,让小爱大爱同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读完林觉民先生的《与妻书》,我们回眸历史,才能不忘初心;磨砺意志,才能牢记使命。今天,我们定当好好呵护革命先烈浴血守护的山河,因为祖国的安宁正是多少像林觉民这样闳铮铁骨的英雄用鲜血换来的。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满怀期待,我们斗志昂扬!
《与妻书》读后感14我阅读了《与妻书》一文,我对林觉民为国捐躯的英雄大义深表敬佩。
对于历史上的革命烈士们,我一直对他们怀有崇高的敬意。他们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换来了我们安宁的生活。而他们的生活却只能停留在那狼烟四起,火炮连天的黑暗之中。这是什么情怀?这是敢于献身,置个人于革命事业之外的英雄情怀。林觉民,一个有牺牲精神的学者,一个普通人,本可以在家与妻,与子同乐。却为了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发动了起义。
林觉民会感到不舍,会感到惋惜。在《与妻书》中,处处体现出林觉民对妻子爱意之深。但在革命之前,他放下了一切,他的理由是“卒不忍独善其身”。这可见林觉民思想境界达到了人们难以企及的高度。
有人会觉得“广州起义不是失败了吗?那林觉民的牺牲又有什么意义呢?”不错,如果只有一个林觉民牺牲的确毫无意义。因为一个人无法战斗,十万个人也无法战斗。真正的战斗力量,是来自源源不息的`精神。而对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牺牲,作用就是激发人民的革命精神。只有革命精神能代代相传,中国才会强大,才能独立自由。
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传承者,心中自然要有着这种报国精神。但现在的人们,处于和平时代的我们,对革命精神的定义也不是很明白。我想,即使处在和平年代,心中也要有战斗危机。作为学生的我们,不需要也不能够上战场。我们能做的,是宣传和传承老一辈留下的精神遗嘱。
我想,关于“英雄情怀”这个词,在我们这个和平时代,没有战争,没有欺凌,“英雄”就不仅仅代表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勇士们,也代表了各各阶层中的爱国,报国人士。看着现在武器的一天天进步,心中不由得感慨:“中国人们的血肉之躯,再筑不起新的长城了。”因为我知道,步枪或许能胜过飞机加大炮,但终究比不上飞机加大炮。
我读过一句话:“实力的均等造就了和平。”在这个国与国比拼科技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与人民的抗战精神一样重要。而我们中学生,是未来的科技骨干。所以,我们现在应当勤奋读书。因为知识和贡献是成正比的。
总之,《与妻书》使我感慨万千,受益无穷。
《与妻书》读后感15哽咽已久的天空终于忍不住低低抽泣。树叶沙沙应和着,为凄凉的黑夜画上伤疤。此刻,万物死寂,怒风阵阵……
一个微弱的光,在黑暗中闪闪烁烁。只见他双眼含沙。黑色的墨菊开在笔尖。眼神随着笔尖的滑动而变化着,笔一顿,沉如深渊;笔一提,泪墨齐下;放下笔,已是泪眼模糊。与妻子的朝朝暮暮在心田中慢慢陈酿,顿时五味杂陈。
初雪刚落,一轮圆月挂在天上,皎洁的月光,笔直洒下,穿过稀疏的梅花落在雪地上斑斑驳驳。也和她并肩而立,时而低低窃语,时而掩面而笑。她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笑容比那初放的红梅还要耀眼。她那么美好,他怎么能让她的'脸出现一丝一毫的哀伤呢?于是,他决心,今生宁愿她舍他先去,也不愿自己先死徒留她一人日日悲戚。
然而天不遂人愿,为何要生于今日之中国?生于奸官污吏霸道横行的中国!生于遍地狼犬残害同胞的中国!生于列强势必瓜分的中国!生于天下有情人离散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的中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他爱她胜过一切,可唯独,唯独黎明百姓!他知道只有流血牺牲才会唤醒华夏儿女奋勇反抗。他负她一人,却不负天下人!
可他没有选择,视死如归的想法伴随着每一次令国人羞愤的事件的发生而更加强烈。国破家亡,没了国何来家?纵然肝脑涂地也要斗争到底!
读完,我的脸火辣辣的。林觉民既然舍弃生命,舍弃挚爱也要让祖国复兴!那么我又有什么推脱责任的理由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华夏儿女们,让我们勇敢地扛起肩上的责任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