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26 05:02:21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1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故事告诉人们只要善于观察,肯东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在讲本文中我着重运用了表演文中的重点人物的动作,来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主人公雷内克的思想变化。

当讲到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说:“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同学们说:“玩过。”我接着说本文的主人公是怎样发现这个问题的,把发现的经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接下来我又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一演事情的`经过。想象当时的雷奈克医生会说什么,会做什么,又会想什么。学生在此情况下真正体会到了雷奈克“缓步”从一个花园走过,正与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整日思索一词相联系。学生说:“老师,为了找到诊断的工具,雷奈克整日思索,正好遇到二个孩子在玩跷跷板,当听到声音时他高兴极了。

当学生表演到这里全班学生齐齐的拍起了小手,他们不仅在为表演的学生拍手,更重要的是他在为文中的雷奈克鼓掌,真正体会到了雷奈克进行试验成功极为高兴的心情,在读“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这两个感叹号时,全班学生都是发自内心的读出了两个感叹号的语气,把雷奈克的欣喜表现出来。

学到课文的最后,老师总结全文时让学生说出想对雷奈克说些什么?学生的发言是积极踊跃,从这些举动,可以看出学生真正学懂了全文的内容。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有出色的心理描写,从“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见了!”中两个感叹号,将雷奈克医生不可名状的喜悦之情表现了出来。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

生:(朗读)略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雷奈克的'内心世界,读读这段话,你体会体会。 生:我想雷奈克一定是非常激动的,我从句子中两个感叹号看出来的。

师:你来读。读得很流利,我听出来雷奈克的高兴,但是好象还不够。你们想想:他整日思索的问题终于解决了,这怎么能不令他欣喜若狂呢?(谁再来读) 生:(读略)

师:有进步了,人在激动时神情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的眉头舒展了,脸上笑容满面。

师: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把自己当成是雷奈克,和他一起呼吸,一起欢乐! (生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句话)

反思: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一般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接触语言的心理,还不能真正地向演播艺术家那样,感受语言文字,并力求来表现它。所以,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让学生先转变读的角色,来真切地感受语言,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利用挂图、插图或联系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头脑中映现出来,能很好地激发情感。我发现小学生好动、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因此,边演边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方法,它使朗读指导事半功倍。在上面这个片段中,我请同学把自己当成是雷奈克,和他一起呼吸,一起欢乐,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应该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3

在学生初读完课文后,我出示生字词,这一环节有一些遗憾,例如:笔记簿的“簿”,我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读音,如果能联系生活(学生平时用的本子上面写的就是“练习簿”)效果会更好。再有“跷跷板”中的“跷”虽然是一个三类生字,但是学生很容易读错,如果当时我出示一幅图片(孩子玩跷跷板),更会利于学生记忆。

当再读课文时,我提出了一个要求:看看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这个问题孩子在上课提出疑问时并没有提到,这个问题问得十分突然,我可以根据孩子当时质疑的问题“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样发明的?”让孩子默读课文,找到文章哪一小节讲了这一问题,然后再回头来看第一小节的内容,学生会很快说出讲的是发明听诊器的原因,由孩子自己说出来,比我直接牵引的效果会好。

当理清课文的脉络后,我出示一道填空题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告诉孩子将每一小节的内容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当时上课是有点操之过急了,总是感觉有点欠缺,但是看到孩子能根据我的提示完整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紧接着根据师傅的指点设计了一个将“如果…就…”的关联词贯穿全文的环节,我出示了三个句子,当时有点着急了,直接就让学生观察三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课堂出现了冷场的现象,如果我让孩子先把后两个句子的内容补充完整,再去读读,仔细看一看,相信学生很快地会找到三个句子里都有关联词“如果…就…”,跟高兴班级的小沈同学有一双火眼金睛,他居然发现了三个句子都是写雷奈克思考的内容,其实我可以根据他的回答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句子是有先后顺序的,是雷奈克一步步想的,但是当时我只是自己一味地说,学生好像有点茫然。随后我让孩子用关联词“如果…就…”造句,我发现师傅的这个环节设计的真巧妙,正是因为有了刚刚三个句子的铺垫指导,学生在造句时居然很流畅很精彩,这是以前没有过的,记得之前做练习有造句的题目时,学生写的句子总是干干巴巴的,感觉让他们写个句子很吃力,看来课堂上启发孩子的思维还是很重要的'。正如师傅所说,不要怕去尝试,课堂上的内容要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启发,让孩子在学完一堂课后,不仅仅是能读熟课文,更重要的是有所收获,虽然今天的语文课我上的不是很好,一些过渡语很生硬,有些语言过于繁琐,但是我认为孩子从今天的课上学到了知识,他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学到两种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以及一个关联词,对于这一点,我还是很高兴的。

后记:感谢师傅的细心指导,课前一句话一句话的帮助我,告诉我怎样让课堂更高效,学生学到的更多,课后师傅更是耐心,指出我上课中的不足,告诉我哪句话说的布合理,哪句话是多余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好,应该怎样处理,真的很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位认真负责的师傅,我会继续努力,向师傅多多学习。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4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本文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从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世界上地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一开始,我们以课题着手,抛出一些有价值的一些问题,并以此问题进行预习检测。如: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东西做的?是怎么发明的?然后,我们直奔主题,进入新课的教学。

课文第二段是本文的 ……此处隐藏7238个字……

学生又说:“肺结核病是可怕的传染病,靠近了容易传染。”

师:好的,让我们用笔记簿也来试试看,能否听到对方胸腔内的声音。

学生再次试听,兴趣高昂。

4.师生小结,通过这段学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雷耐克呢?

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全身心为病人着想,全身心为病人服务的伟大的雷耐克医生。

通过这样一段方式的学习,通过可感可摸可触的方式,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所得,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教材的特点,有序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语文学习,从文本引入,以文本为抓手,披文入情,引导学生练说雷耐克是怎样做的,其实就是模仿运用教材中的语言,然后在感情练读的基础上,进行改句的练习,让学生充分感悟,创造源于生活,灵感来自观察和思索。

课堂的生动有趣,学习的效果自然也提高了。学生也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了。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13

这是一篇介绍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发明经过的科学故事,文章写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从生活中的一个偶然发现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试验,最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从而说明任何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实践的.道理。

教学中,我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读中学习和积累语言;二是弄清听诊器发明的过程。重点抓住第二自然段进行指导朗读,感悟,最后进行写字指导,造句练习,说话练习和实践活动。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都能复述课文,还有很多学生说起自己的小发明还很头头是道呢!

教学这一课,感觉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主要是教学每一自然段所用的方法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同时设计的练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处于思维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不知道下一步老师会怎么安排学习,充满了期待,自然常常开小差的学生也能较持久地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每种设计紧紧围绕语文的训练进行,每一步学习都要求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动动口。学生想开小差都没时间。可见,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设计十分重要。要变单一的几人对话为全体学生的综合运动。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14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本文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从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世界上地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课前质疑,课中实践,课外延伸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

上课伊始,先板书课题,指名说说见过的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在什么地方见过?再请同学上黑板画画见过的听诊器,然后读课题质疑。学生们提的问题有: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东西做的?是怎么发明的?问题直奔主题,自然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新课教学中,学习课文第二段,讲的是雷奈克从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中得到启示,用小木棍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内脏的声音。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在教学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时,我发现学生不由自主的在桌子上做起了试验。我让学生也来跟着课文做个试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桌一人耳朵紧贴桌子一头,另一人在桌子另一头用笔划着桌子。那么在一头的'同学就能听到了响亮清楚的划桌子声。如此同桌互听。同学们惊讶的说:“真的能听到!真的能听到!”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做第二个试验,将练习本卷成筒儿,一头靠着同桌的胸腔,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听对方的呼吸声、心跳声。由于试验时做得不够严密,笔记本卷成的筒儿会露风,而且班上并不是十分安静,所以同学们听到的大多是轰隆隆的空气声。也有同学听到了咚咚咚的心跳声。实践给学生们带来了一个惊喜,一个发现和一次体验,增强了对课文的理解。他们有了实践发现后非常兴奋,对听诊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对雷奈克的兴奋和激动有了感悟。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在教学每一自然段所用的方法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同时设计的练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处于思维变化的过程中,学生不知道下一步老师会怎么安排学习,充满了期待,自然常常开小差的学生也能较持久地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每种设计紧紧围绕语文的训练进行,每一步学习都要求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动动口。学生想开小差都没时间。可见,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设计十分重要。要变单一的几人对话为全体学生的综合运动。

课后,我布置同学们写一篇日记“做试验”,要求将做试验的过程感受写下来。再找一找有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读一读。写日记的过程是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课文之后的升华,有利于积累运用文本语言。而读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则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读好书。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15

一、抓朗读

在语文课堂上,我始终强调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前预习,我让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听诊器发明经过的词、句子;课上,始终强调朗读,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进入角色,进入课文的情境,学生才会对课文会有比较深刻的领会;课上读书形式多样,通过范读,练读,指读,选段读,男女分读,而且读得好坏不算,首要条件就要声音响亮,用自己的声音激发自己的信心,我行,我敢读,我要读。

二、善想象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如果我们无法创设一种情景让他尽情“散发”,那么无疑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来思考、来动作,从而让学生来领悟体会当时雷奈克的感受、想法,在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雷奈克所见所感,我就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从而体会该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的不同表现。在感悟课文的同时,语文教学决不能忽略语文能力和思辩能力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不能空穴来风,找准生发点训练,则能收到多种功效。在指导“如果……就……”造句时,抓住文中句子——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出示四句写有“如果……就……”围绕课文内容的填空,进行环环相扣地推理造句,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进行了说话训练。

三、重合作

从课堂教学的效率来看,自主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扩大参与面,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的形成。由于学生在小组内、在同伴间,在合作学习的形式过程中,紧张情绪将大为缓解,害羞心理将更容易克服。所以,教学中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演一演事情的经过,来体会雷奈克的内心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再用讨论、复述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发明听诊器的经过。这就使得情境成为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凭借。这样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

总之,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它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精神,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观察、体验、表达的过程,再来欣赏语言文字,会更加感到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