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班社会教案范文汇总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社会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社会教案 篇1《纲要》中指出:幼儿需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在幼儿的生活中到处有规则,如:区角规则,游戏规则等等。
阅读区的活动一直以来都比较单一、薄弱,而本次活动就是让幼儿了解在阅读活动中也同样存在着许多规则,只要大家共同来遵守这些规则,这样活动时就会更加井然有序,而这些规则需要用孩子理解的语言来表现,孩子们自己来设计标志制定规则。
标志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符号带来了方便,幼儿对于标志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因此大家有活动经验比较有兴趣,多媒体的运用特别是同龄幼儿的录像更是抓住的幼儿的目光。
通过小组的不断研磨,第一次活动时整个活动的环节、轮廓已经基本清楚,重点理解爱护图书、安静阅读和图书借阅三方面规则,活动的气氛很好。第二次活动时精简了多媒体课件,同时增加了图书这一环节,每一环节中以图文形式的儿歌加深幼儿的印象。
不过活动气氛又略显冷清了些。
第三次活动中各个环节更紧扣合理,活动一开始以介绍新朋友直接切入主题,给幼儿一种神秘感,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活动中。
通过多媒体课件用讨论的方法进行本次教学活动,重点探讨在我们阅读区中需要注意和遵守的规则,爱护图书、安静阅读、借阅图书和图书四方面规则,最后以儿歌形式来归纳明确规则。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选用“录像”和“图示”的手段,把幼儿应掌握的.规则具体形象地通过对比展示出来,这样容易被幼儿接受,幼儿记忆也较深刻。
当然,活动还有不少不足之处,像老师的引的指导性可更强一些;丰富幼儿的合作经验;多媒体出示的儿歌幼儿看的很清楚,如果加上动听的音效就更加声情并茂。
最后制作的标志思路单一,呈现的形式有些凌乱,这些细节需要进一步研磨、讨论。
大班社会教案 篇2【设计理念】
20xx年,我园开展了《儿童社会化》课题实验,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广大教师勤于钻研,积极探索,使实验课稳步、有序的开展。其中,在大班进行社会技能《学会分享》这一子课题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幼儿学会并掌握了分享玩具、图书、食品、幼儿用品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探索创造出一组精神分享的教育活动,如分享朋友、分享快乐、分享成功、分享困难等等,这些活动的设计,注重了对精神分享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初步尝试并获得精神分享带来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幼儿了解并学会分享实物的基础上,初步体验精神分享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进一步的分享意识。
2、让幼儿知道朋友是可以分享的,分享朋友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快乐,获得更多的朋友。
【活动准备】
电动汽车一辆,情景表演、情景设置及道具若干,幼儿自制小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
1、请大三班的一名幼儿和本班的两名幼儿表演故事《大家都是好朋友》故事大意为小羊和小兔是好朋友,小羊买了一辆电动汽车,请小兔来做客一起玩,小兔带自己的好朋友小鸭一起去小兔家,最后它们三个都成了好朋友,一起游戏很快乐。
2、请幼儿讨论:
小羊和小鸭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你喜欢有很多的`朋友吗?
二、分享朋友:
1、刚才,表演小羊的小朋友是我们班马畅和李菁的好朋友,他们想和我们大家一起玩,你们高兴吗?请新朋友做自我介绍。
2、新朋友把电动汽车带来和大家一起玩,谁愿意和新朋友做好朋友要先做自我介绍,并说:“我愿意做你的好朋友”然后大家一起玩电动汽车。
3、大家带新朋友参观大一班,让新朋友玩各种玩具,一起做“团结球”游戏,成为好朋友。
三、活动
延伸:
1、新朋友要告别大家回大三班,说大三班的小朋友也很想和大一班的小朋友做好朋友,大家一起游戏一定很快乐。
2、讨论:要送给大三班新朋友什么礼物做纪念,如何向新朋友介绍自己。
3、新朋友带着大家到大三班,给新朋友送礼物,大家一起做“团结球”游戏,体验分享朋友带来的快乐。
大班社会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 尝试选择合适颜色的餐巾纸撕拼贴动物的皮毛。
2、 在说说做做的过程中,继续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
3、 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 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5、 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各色餐巾纸、固体胶、森林背景、动物形状卡纸、多媒体PPT,抹布
活动过程:
一、 出示森林背景图,说说喜爱的动物。
师:今天我带大家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你们看这是哪里?
(是大森林)
提问:这里的树多不多?(所以叫森林。)除了树还有什么?森林里的水是在哪里的?(谁能用更好的词汇来说?)
(这片森林里有许多茂密的树木,还有蓝色的湖泊等。)
提问:可能会有谁住在这个神秘的大森林里呢?
(狮子、老虎、豹等。)
小结:大森林是动物们最喜欢的家园。
二、 幼儿讨论,了解怎样选择合适颜色的餐巾纸制作动物的皮毛的方法
师:今天我这里有一些动物,你们看他们现在还能回到大森林里去吗?
提问:为什么他们现在回不去了?他们有什么反常的地方?(跟别的动物有什么不同?)
(他们没有皮毛)
提问:为什么没有皮毛就不能回去呢?
(没有皮毛更容易被别的动物发现;没有皮毛会冻死。)
师:对,动物的皮毛可以保暖,还能保护动物不被发现。
提问:怎么样才能让这些动物穿上合适的皮毛回到大森林里去呢?
师:对了,我们要为他们做件衣服。可是你们说的这些我都没有,我只有各种颜色的餐巾纸,你们能用这些餐巾纸来为它们制作皮毛吗?(能)
师:对了,我们可以用上次制作花瓶的方法。可是,上次我们喜欢用什么颜色就可以贴什么颜色,这次可以随便用吗?(不可以,我们要根据动物的皮毛特点来制作。)
师:你们想先帮助谁来制作衣服呢?
(老虎等)
制作老虎的条纹
提问:你要选择什么颜色的餐巾纸来为老虎做衣服?
(黄色和黑色。)
提问:除了黄色和黑色还可以用什么颜色?
(咖啡色和黑色,有的老虎 ……此处隐藏1349个字……:活动内容源自孩子的兴趣,由孩子主动提出设想、主动参与准备、孩子在活动中能有自己的想法;并能为实现自己预设的目标勇于实践;2有助于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品质:关心弟弟妹妹的情感态度;为实现“教会”弟弟妹妹做彩米而采取相应策略的能力,如:示范、讲解、向不同对象学习等。
“大带小”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方式,我班已扎扎实实开展了两年的实践探索。它最大的功效在于能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首先,它能解决班级授课制及独生子女家庭所带来的幼儿交往局限性的问题;其次,能增强幼儿社会适应性,形成良好的社会态度、情感,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和社会化发展;再次,它顺应了幼儿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使群体发展中的低层次者及个体发展中的弱项,在更多、更丰富的活动环境中,寻求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依托性、支持性环境,促进其发展;最后,它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研究的能力。
我们不可能仅通过本次活动全面体现“大带小”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同时,由于参与本次活动的孩子们尝试“大带小”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还不是很多(借班活动),因此在活动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问题,我将与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
活动目标:
乐意参加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共同享受合作的快乐。
能运用以往积累的经验,以适当的方式教弟弟妹妹制作彩米(大班);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哥哥姐姐的指导下学会制作彩米(中班)。
遇到困难能主动设法解决。
合作班级:大班、中班
活动准备:布置彩米展示台;自制制作图、图书;
制作材料:彩纸、喷壶、塑料盒、筷子、抹布、垃圾桶;
数码相机、电视机、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1、带领弟弟妹妹欣赏彩米成品。
(这一环节调动起大班孩子的参与热情。他们在带着弟弟妹妹欣赏自己的彩米作品时,会主动向弟弟妹妹提问:彩米像什么?彩米是怎么做成的?还会让弟弟妹妹摸一摸、闻一闻。中班孩子会很好奇,他们急于想了解彩米的制作方法。)
2、介绍今天的活动内容。
“今天我们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教弟弟妹妹制作彩米。”
(引导孩子明确活动目标:下面所进行的每一个活动环节都是为“教”会弟弟妹妹服务。)
3、哥哥姐姐用自制的制作图和自制图书为弟弟妹妹讲解制作方法。
“谁来做个小老师,用咱们设计的制作图向弟弟妹妹介绍一下制作彩米的方法?”
“除了制作图,我们还为弟弟妹妹设计了小图书,谁来教弟弟妹妹看书学本领?”
(制作图、图书是用不同的方式完成的:制作图是由六个孩子共同设计完成,而图书是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制作经验,以及如何“教”弟弟妹妹尽快学会本领作为目标自行设计的。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差异,给予其相当的自我展示、实现自我的空间。)
(这一活动环节最初是由孩子们提出的',他们觉得应该像老师一样先为弟弟妹妹讲解,然后再带他们学本领。我们可以从体会到:大班孩子能主动地将自己从老师那里习的教学方式用于自己的“教学”。教师及时满足了幼儿这一心理需求。)
“你觉得在教弟弟妹妹制作彩米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从大班孩子自身来说,他们存在能力差异:语言表达能力、动作示范、处理意外情况能力;弟弟妹妹的能力也存在差异:语言理解能力、动作模仿、合作能力。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活动的顺利进行。大班孩子这样说:弟弟妹妹不想跟我学本领怎么办?他们不会用电吹风;等等。)
“没关系,相信你们会有解决困难的好办法的!”
(教师没有告诉孩子们解决困难的方法,而是希望他们在实践中尝试解决。教师的关注点是孩子解决困难的能力。)
4、第一次“教”弟弟妹妹制作。
教师留意孩子的指导方式,及时摄制下幼儿活动的典型性场面,用以点评、指导。
“老师把咱们刚才教弟弟妹妹做彩米的事拍了下来,咱们一起来看看。”(随着镜头,一对对姐弟、姐妹、兄弟上前)“来,首先仍让大家认识一下你们。请哥哥(姐姐)说说,你是怎么教弟弟(妹妹)学习本领的?”
(不同的孩子所运用的指导方式是不同的,如:示范讲解型——边讲解,边示范,弟弟(妹妹)在一旁观看;手把手教型——让弟弟(妹妹)一步一步跟自己学;放手型——弟弟妹妹主动要求自己干,就让他干,自己在一旁做语言提示。)
(大班孩子如何根据弟弟妹妹的要求及学习能力的差异来确定自己的指导方式是个关键。教师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哪一种指导方式是正确的,而是让孩子相互学习,明确有不同的指导方式,自己考虑哪一种方式适用。)
(教师的关注点还应放在大班孩子如何对待弟弟妹妹的“过错”:弟弟妹妹加了太多的水怎么办?水洒了一桌怎么办?弟弟妹妹手脏了怎么办?孩子关心弟弟妹妹情感态度的培养是与具体事件、特定环境相联系的,教师通过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是如何对待弟弟妹妹的“过措”,让孩子懂得真正的“大”对“小”的关心、宽容。那么在以后的经历中,孩子会迁移和运用。)
你在教弟弟妹妹学本领的时候于到了哪些困难?你是怎么做的?
(这是对活动开始前一个问题的反馈。孩子们先前的疑问都顺利解决了。但是他们又遇到了新问题:为什么弟弟妹妹的彩米颜色那么淡?为什么有些米没有染上颜色?为什么有些弟弟妹妹还没有学会本领?)
“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教弟弟妹妹制作彩米,弟弟妹妹有没有真正学会这个本领呢?”
5、第二次“教”弟弟妹妹制作。
(教师关注孩子们是如何解决刚才所说的一些困难的:他们有的向同伴请教;有的根据自己的想法多放些彩纸,让颜色变深;有的利用图片和图书再向弟弟妹妹讲解一次制作步骤,以便弟弟妹妹学会。)
共同关注孩子们的新发现。
(不少孩子和弟弟妹妹用不同颜色的彩纸制作出了咖啡色、橙色、绿色的彩米。大班孩子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进行大胆的设想尝试,他们告诉弟弟妹妹用什么颜色的色纸会变出什么颜色,中班孩子的兴趣又一次被调动起来。)
6、共同欣赏制作成果。
“为什么有些弟弟妹妹没有学会?”
(给“失败者”一次反思的机会。若是弟弟妹妹不愿意和你一起活动,你可以先和弟弟妹妹做好朋友,和他一起散步、看电影、品尝水果,让弟弟妹妹信任你,喜欢你。若是弟弟妹妹本领没有学好,你可以请教老师和同伴,看看你“教”的方法对不对。)
讨论新问题,“怎么会做出咖啡色的(绿色的)彩米?”(颜色的混合会发生变化)
(我们不难看出,两次的“教”的过程教师分别确立了不同的关注重点。第一次教师注重让孩子相互学习不同的指导方式,第二次注重反思和新发现。)
小结:今天大家都特别快乐,为什么?
(哥哥姐姐因为“教会”了弟弟妹妹新本领快乐;弟弟妹妹因为在哥哥姐姐帮助下学会本领高兴。老师则因为大家的新发现而欣喜。)
7、带弟弟妹妹收拾场地。
(“大带小”不仅仅是一种集体教学活动方式,它的教育目标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与体现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