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班级基本情况:
这四个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苏教版数学学习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数学计算速度较快,正确率高,上课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书写很工整,学习风气浓厚。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深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们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体验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中去。但四个班都有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几个同学不愿动笔做题。如(2)班的何伟、徐微微、刘薛玉等,(4)班的周李贤、马少南、李佳等,这期的教育重点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几个学生:如(2)班的李琉扬、王喜龙、卞有龙(4)班的周国庆、张韵伟、唐帅帅等在学习上障碍非常大,常常跟不上教材安排的任务,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都不高,课堂作业也难以完成,需要老师多对他们加以辅导与关心,鼓励他们加强学习的信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因材施教,让这部分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本期容入到班级的学习氛围中。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此使一部分乐学、好学的孩子通过两年的学习更加优秀。进入二年二期后,有一部分如杨一鸣、林伟龙、姜欣沂、张萧灿、顾慧鹏等学生可尝试进行奥数训练,让优者更优。由于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存在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老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分析(含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数的认识笔算加法、加法的估算与验算,连加;笔算减法,减法的估算与验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不超过1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方面:?与有余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二)空间与图形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比较简单的路线图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分米和毫米,简单的度量,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简单的长度测量。解决问题方面:?应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有关方位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或设计简单的路线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单位和适宜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三)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预测。解决问题方面:?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合理地解决问题。实践活动测定方向(用东、南、西、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词语描叙现实生活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你能跳多远(通过实验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案 篇2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同学在前几册教材里已经陆续学习了一些较小的长度单位和较小的质量单位。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二年级(上册)
认识米和厘米,1米=100厘米。
二年级(下册)
认识分米和毫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三年级(上册)
认识千克和克,1千克=1000克。
三年级(下册)
认识千米,1千米=1000米;认识吨,1吨=1000千克。
本单元编写了两道例题、两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另外还有一道考虑题,设计最优的运输方案。一篇“你知道吗”,介绍关于计量和丈量工具进步发展的历史事实。具体布置是先教学千米,后教学吨。
1.认识千米。
例题先出示四幅画面,显示千米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结合这些画面告诉同学:
计量路程或丈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这些画面和这句话,给同学一个鲜明的印象:
计量很长的路或很长的长度时,要用千米作单位。教学时要给同学讲讲画面中标志的意思,如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离南京还有98千米,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还要让同学知道“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这在生活中和后面的数学练习中经常使用。
教材接着讲1千米有多长,教学的重点是协助同学感知1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先联系学校操场上的跑道,告诉同学1 000米就是1千米。由于多数学校都有100米长的直跑道,同学对100米已有具体的感知,所以“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既让同学对1千米是多长有初次感性认识,又讲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教材继续让同学联系自身学校的跑道一圈长是200米、250米还是400米,通过简单的推算,算出跑道几圈的长正好是1千米,又一次空虚对千米的感性认识。要注意,这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只要根据自身学校的跑道一圈的长度,重点进行一次推算就可以了,另两次推算不必都进行。不过,重点进行的那次推算要让全体同学都参与。教材这样的布置,较好地落实了《规范》的要求:
让同学体会1千米,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
“想想做做”紧紧扣住体会1千米而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扎实的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学考虑。第1题结合看路线图再次突出1千米就是1000米。第2题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把20xx米换算成2千米,为第3题作铺垫。第4题通过选用适当的单位,体会米和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往往是不同的,积累一点正确使用单位的经验。第5题以比较数的大小为基础进行长度的比较。第6题教学看铁路路线图,并进行有关千米的笔算和估计。在交通路线图上,依据已知一段的实际长度,估计其他路段的长度是十分实用的技能。教学时,不求同学估计得很精确,但要充沛地交流估计的方法和考虑,激发估计的'兴趣。
2.认识吨。
教材中关于吨的编写思路与千米很相似,也从几幅画面引入吨。首先告诉同学港口码头上的大 ……此处隐藏7088个字……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8设计说明
根据本课时的复习内容和特点,依托教材提供的练习题,从以下两个层次进行复习。
1.引导学生按照指定的标准分类。
这一层次的复习,首先让学生按照颜色分类,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自己分类的数据,然后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初步体会到整理数据的全过程。在按照颜色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完成按照形状进行分类,以巩固整理数据的.方法。
2.引导学生按照自选的标准进行分类。
这一层次的复习过程能让学生体验到分类结果的多样性。通过以上的复习设计,使学生会用简单的统计表、象形统计图来呈现整理的结果,并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看待事物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若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这些图形都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谁能告诉大家它们的名称?
(教师指名汇报)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平面图形来复习有关分类与整理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辨认平面图形,为复习课的展开奠定基础。
⊙复习梳理
1.复习按照指定的标准分类。
(课件出示教材94页3题)
师:这么多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卡片混在一起,你们能分别按照它们的颜色和形状把它们分一分吗?
(1)按照颜色分类。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解决,要知道每种颜色的卡片分别有多少张,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方法一:先分一分,再数一数。
先按照红、绿、蓝、黄、粉五种颜色把卡片分成五类,然后数出每一类的张数。
方法二:边数边画。
学生展示画的结果:
方法三:用文字方式呈现分类的结果。
红色 绿色 蓝色 黄色 粉色
5张 3张 6张 2张 4张
师:请根据你们用不同方法分类整理的结果,把教材94页3题(1)中的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自主填写表格)
师: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请你提出数学问题,并自主解答。
(学生之间根据数据互相提出问题,并解答)
(2)按照形状分类。
师:根据按照颜色分类的方法,请同学们按照形状对这些卡片进行分类,并自主填写教材94页3题(2)中的表格。
(学生小组合作,按照形状分类,并填写表格)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表格并动笔算一算,不管是按照颜色分类还是按照形状分类,卡片的什么是不变的?
(引导学生说出卡片的总数量是不变的)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按照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更好地体会分类思想。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