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集合)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1说老实话,没怎么看懂。所以,光写读后感的开头就用了良久。
刚开始,一直没弄明白,龙应台写这本书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她总是说了这个说那个?为什么书一开头说的“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和后文一点关系都没有?《目送》这个独一无二的书名又是什么意思?
带着满心的疑问,我开始探索这个奇特的书的世界……
那些路,那些岁月的路
如果我想得没错,那么第一章是写对妈妈,对儿子,对生活的情感。
有些特定的东西,特定的事情,会在特定的时间,让特定的人来完成,而那些人,有时,是一群,有时,仅仅一人,正是有了那些独一无二的人,事,才会有独一无二的果,所以,就有了我们,七彩斑斓的生活。
不知不觉,想起了小时候,上小学时,小升初的.那个暑假,读初中的那段时光,路途中的风景截然不同,陪伴的人儿也有了细微的变化,甚至,辞去了旧面容,迎来了新面容,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岁月,心中五味杂尘……
有些路,有些岁月的路,永远不变的主角,是,我自己……
印,音,影
第二章,不得不说,有些杂。从香港到老挝,从词语到诗歌,从保姆到朋友,无所不谈,应有尽有。
像是面对面的,龙应台就坐在我身边,一杯咖啡,一盘糕点,就坐在那儿,看世界,我们聊怎么煮粥,我们聊那些医学常识,聊聊旅行时的见闻,再聊聊二战时期的那些故事。不知不觉,第二章,就这么读完了。
沙中的印,风中的音,光中的影,几人能够一一捕捉?
有许多人忙,但是,他们都在忙些什么?我们不知道,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茶花、昙花、菊花
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设想一下,如果小沈阳的“眼睛一闭不睁”是一位哲学家说的,你是否会觉得,很有道理?
每一个普通人,人生就像花,青年时像茶花,香气扑鼻,含苞待放,渐渐,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汗水,到了昙花一般的中年,很少被别人看到最美丽之处,短暂,无闻;好似浓烈,好似平淡,时间从咖啡的热气中流逝,从斑驳的树叶间像阳光般流逝,不知不觉,皱纹像小鱼游到了脸上。不知不觉,变成了灵魂,变成了人们手中白色的菊花……
但,人们,那些手中捧着菊花的人们,应该怎么面对呢?只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但嘴上说的总比做着容易,最终,还是会晚晚睡不着,顿顿吃不香,真正的平和,不容易。所以,我们才会,苦苦追寻,心中的宁静,才会让自己,像茶花一样芳香,昙花一样清亮,菊花一样蓬勃。
目送自己的儿子去远方发展,目送自己的兄弟去远方生活;同时,又让自己的母亲无奈地目送自己去远方,等待;又是一次的命运,让父亲,在天边,永远目送,自己的儿女,可望,而不可即;一句话不说,却满含感情……
《目送》读后感2“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这句诗并不是整本书的中心,出现的次数也没有超过三次。但是我却认为,这句诗才是最符合龙应台的。在我的想象中,她应该是一个丰润的女子,无论身处哪里,她内心的境色应该是一片海边松散的椰林,沉青与明黄交融的水天一色,疏离与温柔共存的意味深长。她就像那句诗,既像是孤寂的天涯人,又可以是有着世俗心但仍然可爱的妇人。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每一个女人一生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女儿,姐妹,母亲,最后又回到女儿。在呀呀学语,天真烂漫的童年,她们是父母的女儿,她们生活的中心是父母;在五光十色,热闹非凡的青少年,她们是朋友的姐妹,她们生活的中心是朋友;在沉重冗长,默默无言的中年,她们是孩子的母亲,她们生活的中心是孩子;在心平气和,散散漫漫的老年,面对着年迈体危,时日不长的父母,她们颤抖着,又变回了女儿。但是当她们回到“女儿”的时候,却又惊讶而又失望地发现,为什么爸爸妈妈已经这么老了?为什么甚至有时我变成了母亲她们变成了孩子?为什么……所有的为什么都应为这一次的回头和上一次的对视已经时隔太久了。
龙应台和她的父母也是这样。在她例行公事的电话问候中爸爸的言语越来越少,直到最后永远的失去音讯。在她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妈妈也从那个爱美的妇人变成了脆弱如孩童般的迟暮老妪。因为爸爸的离去,妈妈衰老得更快,终于有一天,妈妈不认得字了,甚至忘记了她的孩子。妈妈沉浸在属于她的过去时光里。“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愿听爸妈的`唠叨,到我们想要愿意去听的时候,他们可能无法再唠叨。“这一次的回头和上一次的对视已经时隔太久了。”甚至有一次你回头时发现,本该与你对视的人,已经混杂在身边纸钱的青烟中,烟消云散了。
我们有一天也会老去,我们不愿意只能衰弱地目送着年轻力壮的孩子为工作奔波的背影;我们更不愿意只能后悔地目送着被时间带走活力的父母的佝偻背影。目送是无奈,是无力,是深深的后悔。时间总是人性地流逝,它让渴望长大的孩子度日如年;它让希望留在过去的老人穿梭时光来到未来;它让我们只能站在原地,目送着一个又一个人因为一个又一个的原因离开。
“是的,是因为这样,因此我对两本存折的态度是多么的不同啊。我在‘金钱’上越来越慷慨,在‘时间’上越来越吝啬。”为了挽回错失良机的回头,我们学会了对时间的“吝啬”。我们也该学会,在这太阳东升西落的大地上,用自然的心,感受那水天相接的广阔无边。当然,也为了我们有一天也会老去。
《目送》读后感3上井归来在家时,偶然在妻子的书桌上发现了一本书——《目送》,信手翻阅书序《你来看此花时》,一段契合心境的文字顿时跃入眼帘,让我难以释手。
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段,作者叙写自己送儿子去上学,幼时手牵着手穿过几条街,母亲看着儿子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儿子往前走,不断地回头;待到儿子十六岁赴美去做交换生,却已是很明显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作者一直等候儿子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再往后,儿子就读她任教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乘母亲的车。此种落寞,让她回忆起自己当年由父亲送去任教大学报到,直到小货车转弯不见,
她还站在原地。
或许是自己还年轻,作者传达出的某些情感我尚不能彻底体悟,但我在心底早已深深地感激龙应台能用冷静、隐忍的笔触,以真挚、朴素的方式,展现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并表达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
的感情、最刻骨铭心的伤痛。即使龙应台说了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但我依然感激于他的分享。
《目送》关注的是作 ……此处隐藏8752个字……乎与“目送”没有关系,所以,大致内容我也概括不出来。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让人心酸和感动的文字说了:年幼的孩子长大到成人,让她牵挂、让她失落、让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他——父亲的时候,明摆她和他的缘分也就终止了。
原来,龙应台的“落寞”与儿子、父亲有关。儿子逐渐得长大,离“我”愈来愈远,机场龙应台目送儿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儿子都不愿意回头看 “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当龙应台大学教授的那一天,父亲开车送“我”,但是父亲并没有把“我”送到大学的大门口,而停在侧门的巷边,因为他认为,这种廉价的小货车不是送大学教授的的车子。父亲生病住院,“我”每个礼拜都去看父亲。有一次,龙应台帮父亲清理排泄物,结果让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父亲对 “我”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愧歉都告诉了“我”:不必追。 ,专业的站
在《目送》这本书的第八篇:《母亲节》里,有一段有趣儿的文字,是一些对话,我一边看,一边想,貌似我和母亲也有过这类的的.对话……
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一篇文章《魂归》,它说了龙应台的父亲死了,村民们说,根据家乡的习俗,儿女不能亲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龙应台和她的母亲却说:“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任何别人代劳。” 这一天清晨,“父亲”上山了,当司仪长长地唱“拜──”时,“我”和“我”的母亲深深地跪下,眼泪决堤。
虽然我看得是“电子书”,有一些重复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复还是无意重复的。但是,这“本”《目送》十分感人。虽然我还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这里面有些路我可能会走,我希望我以后也有一颗感恩和回报的心。
《目送》读后感14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
在大学推荐的50本经典书籍有这本《目送》,作者在这本书中写出三代人的交系,都是生活中点滴记录,让我感受到人生才刚刚开始。一个人,出生、学走路、学说话、读书认字、毕业、工作、买车买房、谈朋友、结婚、生子、孝敬父母。前三十年是认识朋友用加法,后三十年身边的人一个个从身边离开用减法,生与死,活到七老八十的时候熟悉的人一个个从这个世界去了另一个世界,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不无道理。
所以,当父母们老了的时候,即使他们不再像从前一样漂亮、聪明、善解人意,变得满身都是老人斑、开始愚钝、行动缓慢笨拙、脾气也开始不好,或许独自出门就会迷失在某个他不知道名字的街角,或许因疾病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或者觉得总是不厌其烦地每天打电话给你,只是因为他们孤单寂寞。永远不要忘记他们在我们小的.时候是如何对我们好的,而现在,他们只是回到了小时候,是个需要你去照顾的老小孩。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在你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那就对父母孝顺,那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做错的一件事情。父母,真的很需要我们。
我们无法抗拒时间的力量。你不可避免地走向那看起来望不到边界的时光轴。我们或早或晚地会学会一些事情,那些不重复的色彩一点点编织起来。我们学到了什么,便目送了什么的离开。生命里又多了些什么新的东西,那些东西逐渐积累、交织,而且你完全不能说它类属哪一类,它是所有。《目送》这本书也许就是想表达这个,那些故事、那些人零零散散的聚不成堆,却又无法将它们抽离,因为他们是整体。生命里的不可或缺。
我们目送着灯光下漂浮的尘埃四处悬游,目送着每天人行道上密集的人群与自己擦肩而过,目送着时光定格在那里的老街里的一只花朵独自开败,目送着悲欢离合、舍与不舍,好多东西就是你直到死也不会知道,但我们所拥有和我们用尽一生去学到的东西让我们感到满足,不断探求,觉得世界有着好多惊喜,自己不曾被抛弃。直到最后,目送着自己走向尽头。
那时,有人会为你吟唱挽歌,为你献上白菊,目送着你。这就是生命的交替,一直重复下去,这就是世界。生命有着美到不真实的美丽、深邃、忧伤,我们如此鲜活地活着。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目送》读后感15龙应台女士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喜欢他叙事的方式、很细密的用语、以及文章中缜密的心思,读它的书总让我有无限的想法,总让我灵魂在心灵深处摆汤,一面读著书,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里和我的生活中相同? 所以这次选了很喜欢的龙应台的作品—目送,为我的阅读主题。
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得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心的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一开始觉得要批判这本书实在很难,母子的亲情哪有批判的馀地? 後来,当我在一次的仔细阅读,很惊讶的发现,这一次的阅读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以前的.这本书,在心中是惊不起多大的波澜的,而现在,读完这本书,种种思绪却纷纷如潮水涌入。上了大学之後,离乡背景之後,对於一切的观感都变了,对父母的爱也不再认为是理所当然,很珍惜回家的时光,对於父母,总觉得对他们亏欠许多。
其实这本书中常常说的是父母对子女离去的叹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叹?因为有自己的命运,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我们身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尽绝时,默默的流下思乡的眼泪,每一次回家,都觉得父母为何以如此衰老?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渐渐离去? 总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让他们觉得自己过得很好,游子在它乡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总是在告别时微笑的说再见,在上车时独自在心中流泪。
想讨论的第一点,这本书可能是叙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个倔强的青春期孩子做对比,却总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妈妈的离去,对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开的表明孩子的想法? 我知道有一些书有类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归类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对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头发,而父亲因为工作产生了无尽皱纹的双手,每一次回去总是担心,是否他已渐渐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苍老。
每一次返家总是仔细的为他涂上层层的护手霜,因为平常的他总觉得,手已经有了厚厚的皮涂上去也是没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时候,他辛劳的双手可以不因冻伤龟裂,其实我一直明白,我们常常在目送著他人远去,可最不舍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总是知道父母对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舍,父母却总是不知道,目送著他们渐渐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舍,子女离乡了,总会有回来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 却是再也换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为目送,龙应台女士想必也曾经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离去,是否,是否这种感觉已经随著年龄增长而渐渐消失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