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幼儿教育案例15篇
幼儿教育案例1某天户外活动时,大家一起玩跳圈游戏,确定了什么颜色的圈是“陷阱”,一旦掉进“陷阱”里,就要结束游戏,去一旁等待下一轮游戏。幼儿既兴奋又紧张,一边跳一边相互提醒:“黄圈是陷阱,黄圈是陷阱,不要掉进陷阱里。”
轮到浩浩的时候,他每跳一个圈都很慢,不像其他小朋友嗖嗖地跳过去。后面的小朋友都催他:“快点,浩浩。”浩浩一下子跳进了“陷阱”里。小朋友大叫:“浩浩掉陷阱了,浩浩掉陷阱了。”浩浩走到一边等待下一轮游戏。
第二轮游戏的时候,老师规定蓝圈是“陷阱”,浩浩在游戏中又一次掉陷阱里了,在大家的'笑声中浩浩走到了一旁。
等第三轮游戏的时候,浩浩对老师说:“老师,我不想玩了,我就想在这儿休息。”老师对他说:“你看,跳圈多好玩呀,大家一起玩多开心呀!”浩浩摇头:“不,我不想玩了。”
分析:
在幼儿园有相当多的“浩浩”,他们一般性格内向,比较害羞,典型行为特征便在于输了就不愿意玩,有的甚至觉得自己做不好,就干脆不愿尝试。这种遇到困难就逃避退缩的行为,表面上看是由于游戏失败引起的,但实际上是为了掩饰自己强烈的挫败感甚至自卑感
幼儿教育案例2案例分析:让幼儿快乐很重要
案例情况:
大龙是从其他园转到我们班来的,刚来的那几天,大龙一走到教室门口就往回走,说不想进去,妈妈和老师怎么哄都没有用,对教室和幼儿园的抵抗情绪很强烈。通过跟大龙妈妈的交流,才知道原来大龙在以前那个幼儿园时,老师说如果哪个小朋友迟到就要被罚,被批评规定一定要按时到园来,不能迟到,吃饭和睡觉时也是管得很严厉,哪个小朋友不听话就被严厉。就因为这样,所以大龙看起来性格非常沉闷,更加害怕上幼儿园,对幼儿园老师也有害怕的情绪。所以才出现了刚来时一走到教室门口就不肯进来,往回跑,看着老师时眼神里也流露着怯怯的样子。
分析:
大龙正是由于在以前的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太严格了,或者可以说太过份了,违背了幼教的理念。大龙的性格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对幼儿园产生抵抗情绪,如果一直下去,对大龙以后的性格发展会有严重的影响。
采取措施:
通过与大龙妈妈的沟通,和对大龙在班上所表现出来的形为,我们对大龙进行了家访。
家访时,我们主动地和大龙说话玩游戏,把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距离缩短,把自已当成是小孩子,把大龙当成是自已最好的伙伴,大龙也由刚开始的抗拒到后来的和我们玩得很开心。
在幼儿园时,大龙有时独自一个人玩时,我们会拉着小朋友做游戏,然后和一个小朋友叫大龙过来一起玩,大龙玩得很开心,对大龙说话时,我们的'语气和态度是非常亲切可爱的,在图书区域时,大龙在看一本小人书,我对大龙说,大龙,我给你讲这个故事吧。大龙看着我,点了点头,大龙已经不抗拒我们了,并且有点接纳我们了,给大龙讲故事时,大龙很认真的听着,不时冒出几个问题出来,很可爱。家园联系册上,大龙的妈妈说大龙说很喜欢们三个老师,并且大龙很想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我们去了大龙家,很有礼貌的叫我们。那天大龙玩得很心,我们走时,大龙还不肯让我们走。
反思:
其实大龙本身是个性格很开朗的孩子,只是以前受到了压抑,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他对幼儿园的抵抗心理,然后再让他的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大龙已经深深地喜欢上我们的幼儿园和我们老师。他妈妈说,到了星期六和星期天,大龙都吵着要上幼儿园,不愿呆在家里。还老是说要请老师去家里作客。大龙现在每天早上来看到老师都很有礼貌地跟老师打招呼,声音还很大呢,上课大龙也很认真,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得很开心。每天下午妈妈来接了,大龙都不愿意走,说还想玩,大龙妈妈说从来没见过大龙这么喜欢幼儿园的。
通过大龙的事情,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一个纯真自由的个体,还是让他们自由地成长,重要的是健康的心理。开心就好。
幼儿教育案例3活动目标:
1。 认识并练习画直线、折线、波浪线、螺旋线等多种线条。
2。 了解美发师的工作,尊重他人的劳动。
活动准备:
各种发型图片,彩笔每个幼儿1盒。。
活动过程:
一、预热阶段: 欣赏发型
1、出示发型照片,与幼儿一起欣赏。
2、请幼儿说说:每张照片上是发型是什么样的?
3、请幼儿说说妈妈、爸爸和其他家人的发型是什么样子的。如:妈妈的头发烫成大波浪,弯弯曲曲地披在肩上很漂亮;爸爸的头发很短是平头,很精神;......
4、请幼儿之间互相观察发型,说说朋友的发型是什么样的。
5、你经常去哪里理发?理解美发师的工作。
二、探讨头发的画法
1、欣赏画册《OK发型师》画面。讨论如何为光头人添画头发,用什么样的线来表现。
2、幼儿看发型图样,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出几种线条:直线、波浪线、折线、螺旋线。。。。。。说说哪种发型适合用哪种线条。短发适合用短直线来画,卷发可以用波浪线、折线、螺旋线来画。
3、示范线条的画法
(1)。教师示范直线的画法。
师:再画直线时要注意笔不能晃才会画的漂亮。
(2)。教师示范曲折线的画法
师:曲折线像鲨鱼的牙齿一上一下,尖尖的牙齿!
(3)。教师示范波浪线的'画法
师:波浪线也是一上一下,不过没有尖尖的牙齿。
(4)。教师示范螺旋线的画法
师:螺旋线像蜗牛的家一圈一圈的。
三、幼儿设计发型
1、幼儿说说自己要设计什么样的发型,画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线条绘画。从发际处开始向外画。
2、教师提醒幼儿画时线条要一根一根紧挨着,直到将整个头顶部画满,要画的多,画的紧密。
四、展示评价
将幼儿的作品排列在一起,互相欣赏。
启发幼儿给自己设计的发型起个别致的名字。
请幼儿评出最佳“发型设计师”
教学反思:
幼儿在预热阶段能通过语言准确的描述出自己父母的发型。知道美发师为我们剪出了漂亮的发型,他们是为我们服务的。在练习各种线条画法是个难点,幼儿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幼儿初次接触这些线条的画法觉得很新奇,画着很有耐心。不时会问问:老师我画的对吗?得到肯定的回答他们很高兴。继续很认真的画着,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我心里特高兴。新奇的事物对幼儿永远有吸引力。他们在图画本上练习了一阵子之后就开始自己的发型设计了。有的说我画妈妈的头发,有的说我画爸爸的头发,有的说我画姐姐的。。。。。。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握笔姿势。有了练习的基础幼儿在美术书上画的很好,很快。幼儿画完 ……此处隐藏14843个字……和需要时,及时给予支持和呼应。所以当小朋友对打雷、下雨的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我就及时将大家的注意力都往这方面移动,引导幼儿观察雨丝、雨落下的样子,让幼儿感受雨和听雨声,大大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想要了解雨的愿望。虽然,这并不是我预先设计好的活动,但我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活动,我觉得真正领会了两期课改的精神,做到老师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幼儿教育案例14借玩具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通常情况下,小班孩子由于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协商,所以经常出现哭、闹、抢的现象。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同伴乐意借出自己的玩具,让自己和同伴都感到快乐呢?社会活动课《借玩具》,围绕如何向同伴借玩具的主题,引导幼儿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与策略.感受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采用了情景表演的方式,请一位教师扮演小兔,让全班孩子通过向小兔借玩具来学习交往的不同方法。事实上从小兔带着玩具一走进教室,孩子们的注意力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向小兔借玩具的过程好像是在玩一场游戏,当游戏结束时,交往的方法也自然习得了。这使我想到:尽管社会课不如其它的课好把握.教学素材的组织难度较大,但如果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将道理的领悟、行为的习得融于游戏中,教学活动同样会有趣、生动并有效。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向小兔借拖拉玩具,这一环节的难度不大.主要是要求孩子用礼貌用语大胆地与小兔交往。从而借到玩具。应该说这个要求是老师和家长在日常教得最多的方法,因此孩子们都能借助已有的交往经验,顺利地借到了玩具,这时他们显得非常开心.成功感油然而生。
第二个环节的.设计上,我们设置了一个障碍,即要孩子学会用“一起玩”的方法让自己和小兔都玩到玩具。当孩子们继续尝试用第一种方法向小兔借皮球时,没想到却遭到了小兔的拒绝。不少孩子在遭到拒绝后不知所措地回到了座位,一个大眼睛男孩甚至伤心地哭了起来.这个结果不仅让孩子们感到失落也让听课的老师感到意外。因为品德教育中,我们通常会鼓励孩子讲团结、会谦让,好的东西要乐意与别人分享,因此也造成了一部分幼儿视别人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认为只要我对别人说了有礼貌的交往语言,别人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把东西让出来。我想:孩子们的失落和老师们的意外正是我们想通过这节课表现出的一种观点:即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别人不给你玩一定是有原因的,要学会体谅他人的心情,尊重玩具主人的感受.要学会坦然面对拒绝,而这些是传统教育中经常忽略的人性化的东西。
为了帮助孩子用积极的交往策略去借到玩具,我主动加入到借玩具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我的参与显得信心十足,他们一致认为“老师一定能成功地借到玩具”,其实我的加入不过是教师交往策略的示范。当我说出:“小兔,我们俩一起玩滚皮球好吗”的时候,孩子们都紧张地注视着小兔,听到小兔欣然答应。都松了口气,稚嫩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于是他们纷纷像老师那样用“一起玩”的策略向小兔借玩具。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刚才那位哭鼻子的孩子再次去借玩具.当成功的喜悦重新洋溢在他的脸上时,我更深刻地领悟到《纲要》中提出的: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教学的过程,给予恰当的指导,更要关注教育的对象,适时给予帮助,树立自信心。而这是不少年轻教师常常忽略的问题,只关注与教学过程有关的因素,白白丢失了很好的教育机会。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向小兔借遥控汽车,其交往策略是学会与同伴“交换着玩”玩具。当孩子们在尝试用第一、第二种方法与小兔交往失败后,他们又把希望寄托在老师的身上。一致推举老师再次去向小焦.借面具.可是这次交往的结果是:老师也没成功,看到这个出乎意料的结果,孩子们先是一愣,接着竟然是一阵开怀大笑,一个孩子大声喊道:“老师也没有成功!”我想孩子们发出这些笑声、喊声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太感到意外了,原来老师做事也会有不成功的时候,看来小朋友遭遇失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这样的效果完全达到了我的设计初衷,因为我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效果,让孩子们知道老师不是万能的,每个人做事都有可能遭受到失败。正所谓:让孩子在同一件事中找回心理平衡是做教师的责任。不过这不是我如此设计的最终目的.因为坦然面对失败只是挫折教育的第一步,重要的是如何克服困难抵御挫折。于是我对孩子们说:“虽然老师和你们一样都没成功地借到玩具,可是老师不灰心.只要我们动脑筋一定会想出好办法,让小兔乐意把玩具借给我们玩的。”一席话,让孩子们重新树起了信心。这时候我拿出了长毛绒玩具,请小朋友思考:小朋友想玩小兔的玩具,小兔也一定想玩小朋友的玩具,那可以用什么办法让小兔和小朋友都玩得很开心呢?小朋友似乎想到了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于是我又不失时机地做了一个双手交叉的手势,很快,一个幼儿大声喊道:“可以交换玩!”矛盾又得到了解决,孩子们又一次兴奋起来。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不少老师在提出的问题遇到冷场、得不到孩子们呼应时,往往不能给予他们新的思维引领,只是一味地追问:“谁还有好办法?”弄得孩子们更加不知所措,最后老师只好自己把答案说出来。其实此时孩子回答不上来,是有很多原因的.可能是思维上的跨度大,孩子一时还想不到,这时教师需要给予搭桥式的问题,降低难度。
还有可能是孩子想到了,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即所谓“意会和言传”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用直观的动作去引发幼儿表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上完这节课,我的感受颇深:一节成功的教学课不只是看教师.能否顺畅地完成教学过程,也不只是看孩子能否圆满地答出各种问题,而是看孩子能否圆满地运用自己地教育策略和智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加强反思能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幼儿教育案例15他先打我的
时间:20xx年5月12日中午12:00
地点:盥洗室
午睡时间到了,小朋友在准备入厕。男孩子有序地站在小便池前排起队,弘弘站在伟伟后面挨得很紧。伟伟转过头对弘弘说:“弘弘,你往后面站一点行吗?”弘弘没理他,仍然贴在伟伟身身上。伟伟上完厕所拎裤子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挨着他的弘弘,弘弘不由分说从背后紧紧勒住伟伟的脖子,伟伟大喊:“放开我,你干吗?”我立刻走上前,一边叫弘弘松开手,一边观察着伟伟的脖子。幸好及时,要不准得出事。我问弘弘:“你为什么要勒伟伟的脖子?”弘弘理直气壮地说:“他用膀子打我。”
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具体情境和儿童的认知因素。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某些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可能缺乏社会信息的`处理能力,或者是对社会信息的解释出现了偏差。高攻击性的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倾向与带着敌意的眼光去解释伙伴的行为和意向,存在着归因偏差。具体来说,他在下列五个步骤的社会信息处理模式中容易发生错误或偏差:对环境中社会交往线索的译码;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归因;搜寻可能的行为反应;决定一种可能的反应;执行这种反应。如果儿童在以上任何一个步骤上出现偏差或有缺陷,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反应。此案例中弘弘的行为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他将他人一个无意的动作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错误的判断使他做出了错误的攻击反应。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