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1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1美在心中。溢于言表。语文的阅读教学担负着不少的重任——它既是基础教育。也是爱的教育(人文)。有人认为它还是美的教育。《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语言是美的意境是美的朗读也是美的。很多的文本本身就是对美好事物的优美呈现。体现了作家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这是作者要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也是语文不可或缺的魅力之一。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审美的能力。每个人对美的欣赏也可能因人而异。这位老师不仅对美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而且她能在课堂上很好地作出诠释。能再现情景——用真实可感的美图。用优美婉转的描述。电子图像或许已经不是现代课堂上的新鲜之物了。关键在于使用者这次并没有生硬地进行展示。而是以图片为引。把学生引进文本。导入生活。三者的结合还颇为巧妙。如她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放在了一起并适时出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如在理解“应接不暇”的时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就像姚淑华老师说的“答案就在文章里”。我觉得答案也在生活中。此外。老师还特意把这篇美文中的诗情画意展现出来。为此她别出心裁地把其中的段落编排成诗的格式。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这些尝试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请原谅我的少见多怪)静心一想:散文与诗歌确实有许多共同之处。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积累。如开头词语的。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今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维纳斯并不因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今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今天。我和我校的20位教师在南街小学听了王淑军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和赵艳红老师执教的《开天辟地》两节阅读课。收获颇多。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两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始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始终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交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王淑军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注重了朗读和写字的指导。王老师检查词语读音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读。在容易错的字音上。王老师进行了强调与强化。力争全体学生都能读正确。真正做到人人有提高。人人都学会。在检查朗读课文时。注重了学生朗读姿势与朗读能力的培养。王老师从细节处着手。让孩子们掌握读书的正确姿势。并教育学生要大声地、口齿清晰地把文章读出来。这就是朗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阳光、自信。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而且。老师亲切的语气。微笑的面容也给了学生读好文章的信心。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语文能力训练。王老师在了无痕迹中达到了这一要求。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组内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听赵老师在执教《开天辟地》。可以用“行云流水”一词来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赵老师始终以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去感悟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如。教学“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个巍峨的巨人……”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神态。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从哪读懂的?让学生再做做盘古把天和地分开时的动作。师此时配乐朗诵。学生在举臂一分多钟时的.累与盘古的“一万八千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盘古的伟大精神跃于眼帘;紧接着。赵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抓住下一段的“精疲力竭”“微笑”感受它的献身精神。
很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劳动。能带给我们一些收获。一些思考。还有几点建议与大家一起商榷:
1、王淑军老师在教孩子们写字时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老师要在孩子们中间巡视指导。在孩子们的本子上写几个范字。让写的不好的学生零距离地学习临摹老师的字体。更能拉近师生情感;还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写。调动孩子积极性。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写字。
2、赵老师整体上看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太少。感觉像蜻蜓点水。开课伊始。就直接问: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标画有关语句。在学生对整体还没有意识时。这样未免太仓促。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赵老师像是在牵着学生走。一步一步的没有放开。学生在感悟时谈的太浅显。没有真正触及心灵。
总之。听了这两节课。让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语文教学。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学生读'。
书时间少。问题意识不浓。想象力不够。表达能力不强……这都与自己平时课堂上放的不够有直接的关系。想起叶老曾经的号召。“所有学生要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所以。对于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如果落实了该落实的工具性。影响了该影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算是“语文课”了。也就有了语文“味”了。期待更多、更有语文味的好课不断呈现。也希望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2《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 ……此处隐藏15664个字……力,帮着出谋划策、完善教案。在这里,我代表小丽,向刘主任、向我们组的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谁的本领大》这是一篇饶有趣味的童话故事,记叙了风和太阳的两次比赛:第一次比谁能脱下孩子的外衣,第二次比谁能让船行得快些。这两次比赛,风和太阳都是一胜一负,从而揭示:风和太阳各有所长,不能以胜利傲视别人,也不能因失败妄自气馁,应当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别人的道理。课文情节对比分明,语言富有个性,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小丽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我认为,本课时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真正把阅读课上成了教师指导下的读书课。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从课文中质疑,又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读,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
1、读的方式多,有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还有分角色朗读等。
2、读的次数多,涉及面广,课堂上书声琅琅,读书声此起彼伏。
3、读的要求逐渐提高,先读通读懂:风和太阳第一次比什么?怎么比的?结果怎样?准确感知语言所传达的信息,把握课文内容;再读出感情:如“这有什么难的?”“看我的吧!”感受风的狂妄,太阳的得意,读出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最后读出神,如课文的最后,太阳说:“风先生,你的本领也不小啊!”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以及言外之意。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正确看待自己,对待别人。更重要的是,在整节课中,学生一直处在乐读的状态下。课标指出: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喜欢。如何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小丽老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奖励性的手段,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另外,我认为这节课还有以下几个亮点:
1、目标意识强。记得学校在落实“减负增效提质”规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深入探讨,既要着眼于宏观,又要具体到微观;既要有明确性的目标认识,又要有具体的行动策略,从教学源头上确保教学质量。在具体备课过程中要做到“脑中有纲(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方法)”。小丽老师根据课文内容以及课后习题的提示,在上课前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别人。(3)会用“觉得”造句。在上课时,她不忘脑中的标,胸中的本,目中的'人,运用手中的法,一步步引导学生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训练意识强。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会用“觉得”造句。小丽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我觉得”来做评价性的语言,还不时引导学生用“觉得”说话。正因为有了教学过程中的熏陶和实践,所以小练笔中的作业,学生才能信手拈来,精彩纷呈。老师最后的结束语看似不经意,实是点睛之笔,显示了她较强的训练意识。
3、注重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篇课文记叙了风和太阳的两次比赛,两次比赛的内容不同,结果不同,但比赛的过程相同,故课文在叙述上也基本大同小异。所以,小丽老师在设计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风和太阳的第一次比赛,然后指导学生按照提供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第二次比赛,为学生的自学搭建平台。这样,先扶后放,扶放结合,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这节课当然也不例外。我个人觉得,如果在课堂上,辅以更多想的训练、说的训练,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加凸现。如:书中的最后一幅插图,风和太阳拥抱在一起,太阳向风翘起了大拇指。老师可以这样问:小朋友,风先生听了太阳的赞扬,也向太阳竖起了大拇指,它会怎么夸太阳呢?让学生练想练说。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口语训练的机会,又放飞了学生的想象,弥补了文本的空白,同时深化了文本的主题。
我相信,通过这次汇报课,小丽老师肯定是受益匪浅。祝愿她和所有的年青老师在我们外国语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
最后,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小学语文听课评课稿14《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么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