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计划

时间:2025-08-10 10:38:26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计划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计划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计划1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 比 例

意 义 表示两个数相除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基本性质 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二、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比 “:”比号 前项 后项 比值

分 数 “——”分数线 分子 分母 分数值

除 法 “÷”除号 被除数 除数 商

三、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和联系

意 义 方 法 结 果

求比值 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用前项除以后项 一个数(整数、小数、分数)

化简比 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 一个比(前项和后项)

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特 征 关 系 式

正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比值一定 Y/x=k(一定)

反比例关系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乘积一定 Xy=k(一定)

五、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即: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

课题:代数的初步知识(4)——比和比例应用题

复 习 内 容 知 识 点

按比例分配 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解 题 策 略 按比例分配的有关习题,在解答时,要善于找准分配的总量和分配的比,然后把分配的比转化成分数或份数来进行解答

正、反 比 例 应 用 题 的 解 题 策 略

1、审题,找出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

2、分析,判断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

3、设未知数,列比例式

4、解比例式

5、检验,写答语

课题:应用题(1)——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

复习内容 知 识 点

简单应用题 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应用题,叫简单应用题。它是复合应用题的基础,解答时要依据四则运算的定义,求其和、差、积、商

复 合 应 用 题

1、复合应用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应用题组成的,因而它的数量关系,也比较复杂,必须通过两步或两步以上的运算才能解答。

2、解答复合应用题时,常用的思考方法有“分析法”和“综合法”

3、分析法是从应用题要求的问题出发,运用要求一个问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的知识,逐步推到已知条件上,即“探果索因”的'思路。

4、综合法则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到问题的解决,即“由因寻果”的思路

但在解题时,往往两种方法并用,即采用分析综合发,有时还要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答方法。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通过审题,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分析已知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确定解题方法与解题步骤。

3、列式计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检验、写答——检查、验算、写出答案

课题:应用题(2)——典型应用题

复习内容 知 识 点

典 型 应 用 题 典型应用题一般是指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特定的解答规律的应用题。教材中出现的主要有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归一问题的应用题,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解答典型应用题同样注意分析数量关系,同时也要注意总结每类典型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答规律,这样可以使分析题意时思维更加敏捷,思路更加宽广。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计划2

期末快到了,为了更好、更有效地组织复习,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本学期的学习内容,特制定本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之更加系统和完善。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做好中小衔接准备。

二、复习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复习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习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习效果。

三、复习方法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

1、 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习,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特别是六(4)班,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习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习题分层,指导分层。

四、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整体复习各个单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复习(书上总复习)

1、分数乘、除法及其四则混合运算

2、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百分数及应用题

4、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二阶段:综合练习,讲练结合(期末特训)

给学生一些综合性的测试卷,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分层 ……此处隐藏4401个字……。这是旧教材所无法相比的。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组织内容,适当渗透,拓展知识面。

从小学毕业总复习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的任务概括为以下几点:

1、梳理拓展,系统地整理知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习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提高解题的灵活性。毕业复习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平达到熟练掌握水平。

3、查漏补缺,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结合我校实际,大多采取小循环教学,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习的再学习过程要弥补知识上掌握的缺陷。

4、有的放矢,挖掘创新,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六、复习过程安排

(一)复习时间总体安排:

第一轮:分类复习 4月20————5月31日

第一类:数与数的运算 6课时

第二类:代数初步知识 3课时

第三类:应用题 7课时

第四类:量的计量 2课时

第五类:几何初步知识 5课时

第六类:简单统计 2课时

第二轮:知识穿线 6月1日————6月10日

第三轮:考前练兵 6月11日————6月25日

(二)复习内容的.具体安排:

由于复习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习,所以,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直接制约着复习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习对象和复习时间来确定复习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总复习阶段共计44课时,复习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第一类:数和数的运算(12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4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2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2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2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综合计算能力(2课时)。

第二类:代数的初步知识(4课时)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1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2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 辨析概念,加深理解(1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第三类: 应用题(16课时)

这节重点应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课时)。

2、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3课时)。

4、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5课时)。

5、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6、应用题的综合训练(3课时)。

第四类:量的计量(3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1、整理量的计量知识结构(1课时),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

2、巩固计量单位,强化实际观念(1课时),包括“名数的改写”。

3、综合训练与应用(1课时)。

第五类:几何初步知识(6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1、强化概念理解和系统化(1课时),包括“平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

2、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2课时),包括“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3、加强对公式的应用,提高掌握计算方法(2课时)。能实现周长、面积、体积的正确计算。

4、整体感知、实际应用(1课时)。

第六类:简单的统计(3课时)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求平均数的方法(1课时)。

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1课时),包括“统计表”、“统计图”。

3、进一步对图表分析和回答问题(1课时),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四、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基础”,加强沟通。

巩固知识,以练为主。在分知识点复习时,引导学生在理解上下功夫,做到“应知应会”。有关的知识点需要记忆的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

某一知识点如和其它知识有联系的,引导学生加以联系和沟通,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内容,多作比较,加以区别。

2、培养能力,关注“素养”。

复习时引导学生在“会”字上下功夫。如:四则计算和四则混合运算、作图与解答图形题、分析解答应用题等。

发展提高,思维为先。在实际操作中,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空间观念、灵活思维等数学“素养”的形成。

3、启发自觉,注重策略。

复习过程中着力调动学生自觉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引导学生以良好的情绪投入复习。

引导学生探讨复习策略,讲求复习方法和实效。如:分知识点归类复习的方法、沟通性复习方法、一题多思复习方法、互助检测性复习方法等。

4、加强反馈,关注差异。

复习中注意重点反馈信息,抓住具有普遍性或针对性的问题,重点强化复习。尤其注重学生的独立性作业,从中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使复习更具实效。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选编一些“发展题”,以满足这些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着重帮助他们掌握教材规定的基本要求,使他们达到小学数学学习的最基本目标。

5、追求效率,减负增质。

复习中注重课前教学设计,力求课堂效率,避免“堤内损失堤外补”,有效为学生减负,引导学生心情舒畅地投入复习,做到减负增质双赢。

6、要把握考纲要求,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的复习内容、过程和时间上做出调整。既要全面学到知识,又要掌握复习知识的深浅程度。

7、征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应抓好优生的保持和提高、差生的转化工作,这是提高本班乃至本校的学业成绩的关键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