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07 19:58:32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2)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实物风车,学生准备:图形卡片、做风车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风车。

师: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生:图钉、小棒、纸……

生2:我来补充,要用正方形的纸。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师:你们说得很对,做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面了,是个老朋友了,请你回忆一下,上个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

生:长方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都有四条边,而且很直。

生:因为它们都有四个角。

[以亲切的谈话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识,很自然地引出了长方形,找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方便了下面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教学。]

2.师:对,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生:两条长边,两条短边。

师:好,那我们先来看看两条长边,你发现了什么?

生: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一样长?

师:也就是两条长边一样长,你怎么知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师动手折)。你说的很正确,两条长边一样长。你们能说说两条短边会出现什么现象吗?

生:自己动手折一折。

师:除了用折纸的方法,还可以有什么方法知道两条长边、两条短边一样长?(用直尺或绳进行测量……)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折痕。

师:看,这是我们刚才折纸时留下的痕迹,老师用笔把它描出来。(师动手用红粉笔描)快看,一个大长方形分成了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长方形。换句话说,如果有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长方形就可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

[先让学生观察图形的边,得到一个猜想,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证明他们的猜想,体现了观察→猜想→证明的认知过程。对于学生可能用的多种方法,教师都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师:你们同意吗?那就用你桌上的白正方形纸折折看吧,可以和旁边的同学商量商量。同样我们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学生动手证明,可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5.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正方形的折痕。

师:看,这是我们刚才折纸时留下的痕迹,老师用笔把它描出来。(师动手用红粉笔描)快看,一个大正方形分成了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换句话说,如果有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就可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这还有一种刚才折纸时留下的痕迹,老师用笔把它描出来。(师动手用红粉笔描)快看,一个大正方形分成了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三角形。换句话说,如果有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小三角形就可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

三、动手实践,拼组图形

师:说了半天了,你们想不想动手拼一拼。快看看你们手里有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1.师:左面4列的同学拿出2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右面4列的同学拿出四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正方形。要求你们用手中的图形拼组出一个大的平面图形,看谁拼的.方法多,还能最先拼好。开始。

生;

短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

长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

边与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长方形。

边与边相接拼组成一个大正方形。

角与角相接组成的图案。

2.选一些形状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能拼出哪些平面图形?

[利用图形卡片的拼组,体会图形间的联系及边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学生的不同拼法,教师应给以鼓励,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理念。]

四、游戏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图形进行的拼组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图形的拼组,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板书课题)

1.拼图案。

师: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一个忙。老师家买了许多地板砖,一般四块地板砖就能拼成一个图案,现在老师这儿就有四块地板砖的样本,请你们发挥想象为老师家设计地板图案,你们愿意吗?

[以帮助老师设计地板砖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以地板砖的样本拼组,感受图形的对称之美。]

2.拼熊猫。(第30页的第6题)

老师非常感谢你们,要送给你们每人一件小礼物。(出示熊猫图),你们喜欢吗?不过这件礼物需要你们进行拼组才能得到。(指导学生进行拼组)

五、动手操作,体会图形间的关系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还帮老师设计了地板图案。你们想不想亲手做一个漂亮的小风车?这里有做风车的过程(出示分解图),你能说说怎样做吗?(在正方形纸上剪出四个三角形,就做成了风车。)

怎样在正方形的纸上剪出四个三角形?

可是老师想出个难题来考考你,老师手里有张长方形的纸,你能用它做一个风车吗?(把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的经纸再做。)

怎样将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的纸?

出示圆形,问:这是什么形状?用圆形纸做风车,先做什么?(把圆形的纸 ……此处隐藏23618个字……

揭示:像这样纸做的叫纸币,这种金属做的叫硬币,人民币按制作材料分,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类。

(2)按单位分,初步感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提炼:人民币上的文字有“元”“角”“分”三类。

【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购物经验,并且课前在父母的帮助下辨认过人民币,课堂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在小组内将人民币分类,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系统地认识人民币,在大量辨认的活动中总结出一般方法。】

(二)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总结提炼辨认方法

1.认识1元,初步体会方法。

用课件出示1元的纸币并提问:大家已经注意到在人民币上的文字有“元”“角”、“分”,那这张纸币的面值是多少?你怎么看的?

指名介绍1元纸币的辨认方法,教师补充:人民币上的'“壹”就是数字“1”的大写;“圆”是人民币的单位,跟“元”表示的意思相同。

小结:看到数字“1”和单位“元”,就知道这张人民币是“1元”。

课件出示1元的硬币并提问:这枚硬币的面值是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提炼:这两个人民币上面都有数字1,单位是元,所以面值相同,都是1元。

【说明:在提取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认识1元,并总结提炼辨认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将数字和单位结合起来看是辨认人民币的基本方法”。通过师生共同观察、梳理、思考、总结,有助于学生建构方法,并自觉运用方法。】

2.方法迁移,认识其他人民币。

提问:剩下这些人民币的面值又是多少?你能像刚才一样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这些人民币,知道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把人民币上的数字和单位结合起来看,就能知道人民币的面值。

【说明:学生已掌握辨认1元的方法,这一环节继续让学生自主辨认其余人民币,进而总结出一般方法,使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变得更加清晰深刻。】

3.体会人民币的大小。

提问: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你能把这些人民币按面值的排一排吗?

揭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期中“元”最大,“分”最小。

谈话:每张人民币上都有我们国家的国徽,国徽象征一个国家的尊严,所以大家要爱护人民币。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动手连一连。

【说明:本环节展示所有1元以内的人民币,让学生直观感知人民币的几种面值,巩固深化辨认方法,并且结合人民币上国徽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三)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⒈学生操作,认识1元=10角。

课件出示一本价格为1元的笔记本。

谈话:认识了人民币,我们就可以进商店买东西了。笔记本的价钱是1元,怎样付1元钱?

活动:小组里的每一个小朋友有次序地去纸盒里拿出1元钱,放在自己课桌上。

展示学生不同的拿钱方法,引导学生说出“10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角”。

小结:虽然这几种付法各不相同,但都是付了10角。10角就是1元,1元就等于10角。(板书:1元=10角)

【说明:教学人民币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不同面值人民币可以等值互换的思想,因此创设了一个较开放的“付1元钱买笔记本”的情境,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交流获得不同的付钱方法,从而更全面地体会等值换币的思想。1元=10角既是一个数学规定,也是一个生活常识,在购物情境中教学这部分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认识需要,有些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里提炼出进率,缺乏经验的学生可以在场景中意义接受知识。】

2.知识迁移,认识1角=10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1元=10角”,那你知道“1角=( )分”吗?

小结:10个1分就是10分,10分就是1角,所以“1角=10分”。(板书:1角=10分。)

追问:几枚5分可以换一枚1角?

节约意识教育:10个1分能凑成1角,10个1角能凑成1元,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钱。

【说明:引导学生运用迁移和推理,得出1角=10分,并渗透节约意识的教育。】

三、组织活动,拓展提升

(一)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提问:老师在商店里买了一块橡皮,付了一张5角和一张1角,这块橡皮的价钱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5角和1角的单位都是“角”,单位相同的可以直接把数相加,5角+1角=6角。

2.提问:商店里有块漂亮的红橡皮。这块红橡皮的价钱是多少?

小结:1个1元就是1元,3个1角就是3角,合起来就是1元3角。

3.提问:小明买了一只毽子。你知道这只毽子多少钱吗?

小结:5角加5角是1元,再加上旁边的1角,就是1元1角。或:5角加6角等于11角,11角里面的10角就是1元,再加上旁边的1角就是1元1角。

(二)补充练习单位换算

1元1角=( )角1元6角=( )角1角7分=( )分

【说明:练习设计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不同面额组合,让学生学会将相同面额的人民币相加得出商品的价钱,体会人民币是可以计算的;第二层次是复名数,当有不同单位的人民币时,可以分别将相同单位的人民币面值相加,再合起来得到复名数,让学生体会有的商品价格只需用一个单位来表示,有的则可以用两个单位组合起来表示;第三层次是相同面额的人民币相加之后再根据10角=1元转换成复名数,让学生在计算中再次唤起对单位进率的认识,体会到几元几角的实际价值,学会在不同单位间进行互换。这一层次也是为之后拿1元2角的活动做伏笔。】

(三)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老师想买这张邮票,价钱是1元2角,可以怎样付?

活动:组员按顺序从纸盒里拿出1元2角放在桌上,再互相说一说是怎么拿的。

课堂交流:你是怎样付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不同的拿法:(1)12个1角;(2)5角+5角+1角+1角。

小结:在这些付法中,有的是用相同单位的钱来付的,有的是用不同单位的钱来付的。虽然付法不同,但他们都表示1元2角。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身边的人民币,灵活地选择付法。

【说明:巩固对元、角之间进率的认识,学会不同的付钱方法,体验付钱的策略。】

(四)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商品图并谈话:商店里还有好多学习用品呢!

(1)哪两样商品的价钱合起来正好是1元?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给你1元钱,可以买哪件商品,应找回几角?能买到1元5角的剪刀吗?

小结:用1元钱买比1元少的商品,就要找回一些钱;如果超过1元就买不到了。

(3)每样商品只能买一件,1元最多可以买几件,是哪几件?

小结:同样多的钱,挑便宜的买,就能买到更多的东西。

四、总结拓展(略)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