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散步》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散步》教学设计 篇1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2、知识和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探究文中的人性美、诗意美、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亲情的美好。
三、教学设想
在教师充满激情而富于亲和力的语言引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构建新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出示图片
同学们,是否听说过“乌鸦反哺”的故事?乌鸦,也像人类一样,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长大后的小乌鸦衔食来喂养老乌鸦的举动,多么令人感动,兽犹如此,人何以堪?敬老爱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爱幼更尊老的故事。(板书课题和作者。)
补充:《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大意是说,小乌鸦长大以后,老乌鸦不能飞了,不能自己找食物了,小乌鸦会反过来找食物喂养它的母亲。乌鸦反哺的故事经一代代的口授心传,已为许多人知晓。在某种程度上,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反哺情结”至今仍是维系社会及家庭走向和谐、温馨和安宁的重要力量。
在传说中,乌鸦反哺的故事是最让人感动的一个故事,乌鸦——是一种通体潦黑、面貌丑陋的小鸟,因为人们觉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类普遍厌恶,正是这种遭人嫌恶登不了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丹青的小鸟,却拥有一种真正的值得我们人类普遍称道的美德——养老、爱老,在养老、敬老方面堪称动物中的楷模。据说这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
语出古训《增广贤文》,原文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从字里行间去感悟、发现
3、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4、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人文素养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线条
1、过渡: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温暖的晴空。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现在,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明确:朗读是阅读文章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文章进行认真诵读,才能真正走进欣赏文章的艺术殿堂。好听的歌总是由优美的旋律传送的;美丽的花得由鲜绿的叶儿衬托;同样,美文得有妙语来表达。这篇课文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读来的感受犹如背着花篮与作者边散步边交谈,于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小花。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勾画出文中有情趣的的句子。布置任务,思考问题(展示关于课文内容的幻灯片)
2、快速抢答
①学生思考后回答,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启发: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明确: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田野。
②围绕“散步”这件事理出文章结构线条。
教师可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设计相关问题来启发学生。边答边板书。
1、散步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为了年老多病的母亲。“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2、在母亲不愿出去散步时,我怎样劝说母亲?明确: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在。(板书:劝)
3.一家三口散步是生活中常见的镜头,但我们一行人却是与众不同的。我和妻儿陪着又熬过一个严冬的母亲去欣赏初春的秀美景色,大自然蓬勃的生机将会使母亲获得新的活力。请同学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明确:“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4.我和母亲的关系如何?
明确:“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表明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生命原本就是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5、和美与温馨是家庭生活的主旋律,但偶尔也会发出不和谐的音符。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我们在笑声中散步,在岔路口,却发生了分歧?
明确: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板书:分歧)
6、一老一小,不能两全,只能顾一头,面对矛盾,该怎么办?(板书:让)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但母亲的选择是——
生:走小路。
师:这又体现了我国另一种传统美德,是——
生:爱幼。奶奶疼爱孙子,总是谦让,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还是宠着孙子。体现了奶奶是什么样的人?明确:奶奶是一位温和慈爱,谦让体贴的老人。
7、矛盾解决了,多和美的家庭啊!有意思的小路的确不平顺,我和妻子怎样做?明确:作为主心生命骨的我们,郑重其事地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深沉朗读末段)“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这一“背”,实际上是背起了生活的重担,架起两代 ……此处隐藏24874个字……
妻子:贤惠、孝顺、克己、体贴、温柔
儿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
2、时间:春初
3、地点:南方田野
4、事件:散步,一波三折:
⑴母亲不愿出来
⑵走大路小路分歧
⑶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
5、情感:浓浓亲情: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祖孙情【敬老爱幼、互敬互爱】
《散步》教学设计 篇14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一篇,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字里行间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重要阶段,他们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观察生活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渲染亲情
我们的父母为了抚育我们成长,为了生活付出了艰辛的代价和劳动,有道是,没有衰老的残酷怎会有青春的亮丽?父母终有衰老的一天,孱弱的身躯再也担不起生活的重担。作为儿女,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赡养老人。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莫怀戚看他们一家搀扶母亲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大屏)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1、师配乐朗诵,学生初步感受亲情。
⑴标出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抢答文中六要素。(大屏)
3、自读课文,理解亲情;另拟标题,说明理由。(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准备事物鲜花,小组交流后指名学生手握鲜花到讲台回答。)(大屏)
4、请为文中的人物戴上合适的修饰“帽子”。(指名回答,大屏)
三、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学生自己找出认为文中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读一读。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你是怎样理解“慢慢地,稳稳地”这两个词的意境的?(大屏,指名答)
四、小组讨论问题:
1、为什么“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是整个世界”?齐读体会一下句子的含义
(从字面上看他们走得很小心,很仔细,害怕母亲摔跌,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人既要善待衰老的生命,又要爱护幼小的生命这样承前启后的责任。也表现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整个世界”是否大词小用?表现我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屏,指名答)
2、你认为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大屏,指名答。师板书:孝)
3、师小结:
(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一家四口人或者祖孙三代;
(2)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后发生分歧,结果我的母亲顺从我的儿子走小路,体现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爱以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大屏,中心,齐读)
师:过渡语:这样的画面美不美?让我们也融进这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去感受它美,好不好?
五、小组合作,品读课文,美点寻踪,师通过大屏点拨。(大屏,指名答)
《散步》,美在......为什么?友情提示:美在语言、景物、行动、亲情......
师:提要求前后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把讨论结果写下来,每组推荐组长发言、点评)
1、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2、明确:人性美,亲情美如:和睦温馨美
如第四段,齐读体会指导朗读(大屏)
为什么美在写景?与前文写母亲有没有关系?
有,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我希望母亲也像这春天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生命,感悟到生命(大屏)
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要珍爱生命
菜花桑树鱼塘(第七段热爱生活)指导读(大屏)
小结:
所以作者选择初春有生命力的季节去散步,可见文中的景物描写也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也包含我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语言朴实美,特别是语句的形式显得整齐匀称,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板书:人性美??景物美??语言美
幻灯展示:教师示范语言对称美,将书写美结合,并由学生抄写积累
小结:
《散步》这篇散文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写的是散步,这样一件小事,作者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亲情。
六、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大屏:以小见大?一波三折尺水兴波?借景抒情)
师过渡语: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它不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七十多位诺贝尔获得者在联合国会议中达成共识:拯救21世纪全人类最好的方法:在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当中那里才是全人类的希望,因为它符合人性——人类的天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可把人类带到和平﹑幸福﹑安乐,21世纪必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纪!“孝悌”排在了首位,可见,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意义深远!
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齐读:《如果爱是左右手》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七、听歌曲感悟亲情(大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