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16 16:14:24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基于以上安排,将本课时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对概念的理解,倡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本课时的过程中,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垂直现象,找几何图形中的平行线、垂线等活动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在最后环节,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让学生体会了平行与垂直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了平行与垂直的重要性,更感受了数学的魅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究与比较,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第二部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三角尺量角器

学生准备三角尺量角器直尺手工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画一画。

(1)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

(2)教师总结同学画的各种情况,大体有以下几种:(出示课件)

2.揭示课题。

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位置关系有以上几种情况,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直线,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动手画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探究比较,掌握特征

1.讨论,下面的图形可以分成几类?

(生尝试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预设学生以是否相交为标准,可能会把①、③分为一类,②、④分为一类。(图形④可暂不做纠正)

2.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图形特征。

(1)明确分类标准:按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进行分类。

(2)重点讨论图形④中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图形④中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

(3)明确分类结果。

相交:①、③、④;

不相交:②。

设计意图:分类是建立概念的基础,引导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感受相交与平行的本质区别。

3.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平行。

①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不相交。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平行)

②表示方法:平行可以用符号“∥”表示。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垂直。

①分类:把上面的图形①、③、④以“是否相交成直角”为标准再次分类。

师:你怎么知道是否相交成直角呢?(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量一下)

②呈现概念:图③中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板书:垂直)

③表示方法:垂直可以用符号“⊥”表示。直线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垂足用字母“O”表示。

4.联系实际,深化概念。

(1)过渡: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平行与垂直打交道。你们看,书本封面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

(2)学生举例:同学们,找一找你的身边还有哪些平行或垂直的例子?找到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的例子,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倡导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猜测、讨论中,不但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还了解并掌握了更多的解题策略。

2、突出对比的学习策略。

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本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计算方法及结果,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理解当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时比快慢就是比速度,理解速度单位与以往学过的单位不同,同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提示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一)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暴风雨中的“电闪雷鸣”吗?

(见过)

谁能说一说,当时你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会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与速度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谈话,激活学生的记忆。在实现本节课探究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完美对接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与速度有关的问题做好了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观察比较。(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动物王国最近举行了运动会,小兔、猴子和松鼠在竞走比赛中进入了决赛,猜一猜,谁能赢?(学生观察比较成绩表中的数据,得出松鼠比猴子走得快,小兔也比猴子走得快)

2、探究比较方法。

(1)提出问题:小兔和松鼠谁更快?

(2)小组讨论:要想知道谁更快,要比较什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讨论后明确:可以比较小兔和松鼠每分各走多少米。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结合学生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算式)

小兔每分走:240÷3=80(米)

松鼠每分走:280÷4=70(米)

得出:小兔走得快。

3、认识速度。

(1)速度的意义。

①题中的280米、240米叫什么?4分、3分叫什么?(路程 ……此处隐藏13640个字……0应该商几。这个3是不是96÷32的商,还不能确定,所以是试商。自己在书上用铅笔算一算。

②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③谈话: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解法和同学们一直分享。

指名介绍计算过程,边说教师边完成板书。

④谈话:我们还应该验算一下,看看算得对不对,下边各自验算。学生完成验算后,指名说说验算的过程。

(2)第二种方法:“五入”试商法。

完成“试一试”。192÷39

3、总结归纳试商方法。

(1)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板书课题)

(2)小组交流: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

(3)引导学生共同总结: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通常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后,要用商和原来的除数相乘。

4、“练一练”。

(1)提问:题目中已经给我们呈现了什么。

你能接着做下去吗。

(2)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谈话:课本中这几题的除数看作的整十数淡淡地印了出来,是帮助我们试商的,以后做题时可以把它想在心里,不用写出来。

三、巩固深化,运用拓展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先说说分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可以说给同桌听,每人说两题。

(2)独立计算,同桌互相订正,发现错误,在班内共同分析错误原因。

2、完成练习第2题。

(1)指名读题。

提问:你怎样理解“每天从

17:00播放到

17:32”这句话。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题思路,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第3题。

第五课时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5

教材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用面积单位直接量时,体验到这样做很麻烦。因此教材开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以引起学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导学生自己试验、探索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在量的过程中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则在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推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练习题中,注意安排让学生实际计量的问题(如练习二十六第3、4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还出现少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题目(如第12*题和思考题),但不作为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教学建议

1.这一小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二十六的习题。

2.教学长方形面积之前,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好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2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先让学生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启发学生同时想下面的问题:怎样能较快地确定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对三个问题逐一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参照课本说明: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是5平方厘米;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3排,一共是15平方厘米。(边说边演示),可以看出,长方形包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所以要算长方形的面积只要把长边的厘米数和宽边的厘米数乘起来。写算式时要强调正确写出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3.教学例题中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想出来。遇到学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数算成5×4=20(平方分米),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计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结合正方形图使学生明确正方形每边长5分米,就想到一排摆5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摆这样5排,所以要算5×5。

4.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做第3题时,要实际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长和宽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1,不满5厘米的舍去。确定长、宽的分米数以后,再计算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第12题,要让学生明确这道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本节的思考题,实际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两个相同的图形,而每个图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从图上可以算出是4-2=2(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6平方厘米和4平方厘米。从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积各是16-4=12(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应是12×2=24(平方厘米)。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6

设计说明

“亿以内数的读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具备了认识亿以内数和读万以内数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注意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温故知新,做好铺垫,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复习数级、读数等知识,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做好铺垫,并在知识的迁移中使学生在思维能力、迁移类推能力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2.关注过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先教学整万数的读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在此基础上进行非整万数读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这一读数中的`难点;最后总结出读数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数位顺序、表计数器

学生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级上的数位有()、()、()、();万级上的数位有()、()、()、()。

2.读出下面各数。

3612236112366123

师:上面每个数中的3各表示多少?6在每个数中各表示多少?1呢?2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的分级和万以内数的读法,突出个级数的读法,有利于把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到万级,为本节课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