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二A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类二A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分类二A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内容
分类
教具、学具准备
铅笔一捆(14根),铅笔分类图,电脑课件。
铅笔(同桌一捆),实物卡片(水果、花、衣服),纸。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新授课
1.教学分铅笔。
a.老师手里有一把铅笔,仔细观察,这些铅笔都一样吗?
想一想都是铅笔,可以怎样分一分呢?
请同桌两个人合作,先观察,然后一边分一边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b.同桌合作分铅笔。
(教师巡视,指导。)
c.汇报。
问:哪组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你们是怎样分的?
◆按颜色分。
◆按有没有橡皮头分。
◆按有没有削过分。
◆按笔杆的形状分。
◆按铅笔的型号分。
◆按笔杆的材质分。
(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分得的情况图贴在黑板上。)
d.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动手操作,我们将同一种物品──铅笔进行了分类,可以按照颜色分,可以按照有没有橡皮头分,可以按照有没有削过分,可以按照笔杆的形状分,这些都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的,每次分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2.小组合作──分实物卡片。
a.活动要求。
◆先将口袋中的物品倒出来,仔细观察,讨论一下你们想怎样分;
◆把分好的物品放在纸上摆一摆,再贴在纸上;
◆比一比哪组同学友爱、谦让、合作好!分完后,再小声说一说还可以怎样分。
b.学生合作。
(老师巡视、指导)
c.汇报。
◆水果卡片。
◆花。
◆衣服。
d.小结。
通过小组合作,我们又对同样的物品进行了分类,大家分得都很好!
练习(课件)
1.你能将公园里的人分一分吗?
2.举例。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类,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分类的情况。
想一想,可以怎样整理你书包中的物品呢?
师:分类摆放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希望同学们都养成放置物品有序、有条理的好习惯。
3.提高题(第41页第6题)。
将这些图形分一分,你有几种分法?比一比,谁的分法多?
教学设计说明
分类的第二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对同一种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由于学生已经对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知道对不同的物品要分类,那么对于同样的物品怎样进行分类呢?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分同一类物品,理解对于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使学生能够与第一节课对比、区分,从而进一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同时,通过动手分铅笔、小组合作分卡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在动手中体会分类的意义,在合作学习中体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中,力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通过学生举例:书架上的书可以分成爸爸的、**的、我的,还可以分成工具书、小说、杂志等;收拾衣柜时要把上衣放在一起,把裤子放在一起,把袜子放在一起等等,使学生切实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养成按照分类的方法收拾书包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专家评析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为此,教师要先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探索学习进行铺垫。其次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就能博采众长,克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作战意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分类”这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是还不认识它罢了。本学期研究的两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使之对“分类”这一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分类的标准,使这一知识得到升华。
1.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受知识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根据这一教育思想,我认为在课堂教育环节上,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刚刚上学的孩子初步感受知识,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非常重视起始课上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因为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学生学习的心向即被聚焦了,便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为此,课前我们先带学生去学校附近的超市,进行有目的的参观,让他们观察超市中各种商品的摆放。让学生置身于分类的环境中感受分类。在讲“分类”的第一节课时,我们用电脑设计了超市中零乱的货架,让学生进行调整,感知分类的作用。这就为新课的引入进行了有效的铺垫。因为是用多媒体动画教学,通过丰富有趣的画面,一下子就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争抢着发言,要帮助老师整理货架。第二节课,我们设计从分铅笔引入新课,形式新颖,别具匠心。学生拿着铅笔自由想像,毫不夸张地说,每个学生都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他们那诸多的分法(按品牌、颜色、有棱无棱、削与未削、有橡皮否)已远远超出了教师课前的设计。
两节课都能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形成愉悦的学习心理,并表现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由于这样步步引导,环环推进,产生的教育效果是良好的,为下面的学习铺垫道路。就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2.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小学生脑中的具体形象,决定于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所以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结合相关情境,让学生自己逐步探索、发现和总结。特别是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调动学生自己学习、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
“分类”两节课的教学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 ……此处隐藏4709个字……的研究主题,巧设垃圾桶就是创造生活中的美,我们也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分类二A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
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数学分铅笔。
a.拿出自己的所有铅笔,观察这些铅笔有什么不同?
b.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自己的铅笔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集体交流。学生一般都会想到按颜色、长短、有无橡皮头、是否削过等标准进行分类。)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三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分花。(第4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这4朵花,颜色、品种(或叶子的形状)各不相同。根据这些不同之处,我们找到了两种分法。
2.分图片。(第39页的做一做。把该题中图片的形状与颜色作了些更改,使相同形状的背景颜色不同。)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图片,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
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
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4.混合练习。(第40页的第3题)
应用练习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41页第5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各小组在小黑板上摆图片操作,放背景音乐)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类,你能有几种分法?
a.小组活动。(放背景音乐)
b.集体反馈交流。
c.优胜组介绍所有的分法。
总结
1.请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一种方法分类,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
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但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我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御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添活力。
为此,我比较重视指导语的设计。每次动手操作之前,都引导学生听清要求,仔细观察,并且每次观察的要求有所提高:第一次分铅笔,只要找到一个不同点就可以分了;第二次分花,鼓励学生找到不同的分法;第三次分卡片,则先请学生找到所有的不同点,再根据每个不同点找到所有的分法。通过三次要求不断递进的阶梯式的观察学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此外,在教学中我还感到,恰如其分的小结语,对学生的帮助很大。例如,三次活动我分别采用了以下不同的小结:1.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2.这4朵花,颜色、品种(或叶子的形状)各不相同,根据这些不同之处,我们就找到了两种不同的分法。3.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正是通过这些小结语,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索指明了方向,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专家评析
本课的教学有三点是值得肯定的。
一是在教学例题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而是根据课本插图的提示,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所有铅笔进行分类。因为铅笔是小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所以他们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作出分类。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除了老师课前想到的这几种分类标准之外,学生还想到了按铅笔的形状(“圆形”、“六角形”)、铅笔的型号(2B、B、h、2H)等,以及铅笔的品种(木头铅笔、活动铅笔、子弹铅笔等)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看课本说出插图中三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既利用了课本培养学生初步的'看图理解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我们想到的方法比课本上的多”。显然,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自己的铅笔,比只看课本插图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是练习的安排,教师对课本的习题及其编排作了二次加工。课本练习的第四题,可以按花的颜色分成红花和黄花,又可以按花的品种分成玫瑰与郁金香。即使学生不知道花的名称,也能从花朵形状或叶子形状的不同分出两个品种。显然这一题的分类标准比较明显,可以把它作为巩固练习的第一题。课本第39页的“做一做”,原图中相同图形的背景颜色相同,教师自制教具时改为相同形状的背景颜色不全相同,使较明显的不同分类标准由原来的两种增加到三种。因此安排为巩固练习的第二题。课本练习六的第3题,由三道题材内容各异的小题组成,所以作为混合练习。实际教学时,这里的每一小题都有学生作出出乎教师预料的回答。例如,第一小题有学生把四个动物按是否吃人分为两类;第二小题有学生按性别分类,把熊猫和两个男孩归为一类;第三小题则有学生认为圆没有角,三角形、正方形和正方体都有角,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可见,这三小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所以说教师这样处理,整个巩固练习由易到难的“序”比较清晰,符合学生实际。
本课也有两处可以商榷。一是最后一个练习,即教师自行设计的“给本组同学分类”的小组活动。教师的意图是,以前一题“给公园里的游客分类”为基础,进一步联系学生实际,并适当提高分类练习的难度。但“本组同学”只有“性别”这一分类标准比较明显。学生想到的其他的分类方法,有的标准比较模糊,如按个子高矮、身材胖瘦分;有的缺乏实际意义,如按头发长短分,把短头发的女孩和男孩归为一类。如果说分类是出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那么别出心裁,为分类而分类的练习就显得意义不大。
二是为了突出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强调“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有些不妥。一方面,事物的任何一种不同,并不都能作为分类的明确标准;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给一年级的小同学总结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