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落花生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1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这篇课文,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学中我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甚至到增加许多道德的内容进去,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在学习该篇课文时,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篇29:落花生教学反思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热烈地讨论。对于当今社会,你想做花生一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我在课上设计了《实话实说》栏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的目的是不干预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有独立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无论他想做何种人,只要他的理由是充分的。
学生课上说得非常精彩,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有的学生说想做落花生一样的人,对社会默默奉献。有的同学说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也讲究体面,敢于表现自己,也能对社会有贡献。多数同学说要做花生、苹果、桃子、石榴两种结合的人,该默默奉献时奉献,该表现时表现。我真的为学生有这样的见解而感到高兴。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建筑工人、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2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我按照教参制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落花生的品质,做人就要像落花生一样,务实有用。然而学生并不买我的帐,一个平时很有主见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说法,做落花生这样的人一点都不好,您平时不也常告诉我们要善于表现自己吗,这样才能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啊?”此时课堂中出现了不少窃窃私语的声音,很多同学都赞成这位学生的见解。我想既然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感悟,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他们的理解,这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的引导。
对于现在的社会,是不是一定要做“落花生”呢?其实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也有思考过,因此也有了自己的一点预设。于是我把问题抛向学生:你愿意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呢?就这一问题我们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吧!我原以为这样的一场辩论赛肯定是旗鼓相当的,然而令我吃惊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愿意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做“落花生”,这样的场面却是我始料不及的。但是这也更证明了现在的学生个性鲜明,敢于表达,这也是让我深感欣慰的。于是我让这些“苹果、石榴”们畅所欲言,阐述他们各自的想法,而我则加入到“落花生”队,用实际行为支持他们的选择。这时的学生不再小心翼翼,他们得到了老师的支持,抛开所有的顾虑,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理由。
课堂上精彩的话语层出不穷,思维的火花不断跳跃其间,我被学生的精彩辩论所折服,没想到五年级的.学生居然对社会、对生活会有这么深入的体会与感悟。
在学生激烈争论之后我适时点拨:“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我们的社会需要像‘落花生’这样的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人,更需要像‘苹果、石榴’这样不断创新、敢于挑战、勇于展现自己的人。同学们到底愿意做哪种人,等将来你们长大了自己来决定吧!”同学们见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老师的认同,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3在黄河路小学,我听了聂春云老师和张红艳老师讲的《落花生》这篇课文,受益匪浅。
《落花生》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这篇课文回到学校我又上了一遍,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得失。
一、导入部分。聂春云老师的导入很精辟,完全是根据文本的中心思想提炼的,然后我就“拿来主义”用到了我的课堂上,但是效果来了个“反转剧”,课堂上只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自己知道,其实孩子们不是不明白问题的意思,他们只是单纯的不知道自己名字的含义。我就随便指名跟大家解释这个名字的含义,然后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课堂下可以问父母、可以自己查字典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很好的一个设计没有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这个环节我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没有用,我换成了最普通的猜谜语。所以说,备课过程中“备学生”我没做好。
二、检测预习。这部分在课堂上还是比较花费时间的,之前我检测朗读,爱提问那些经常读不好的孩子,认为只要他们读好了,其他人都不会有问题。听完聂老师的课,对于课堂检测我算是醍醐灌顶了。我那样做对这些孩子起到了督促作用,但对其他孩子不公平,不光剥夺了他们朗读检测的.机会,最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的惰性。聂老师的方法好,随便在文本中找句子,随便抽查学生,既督促了学生预习的习惯,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听力、注意力,还节省时间,一举三得,真好。
三、引导“议花生”。这部分,父亲和孩子们讨论花生的好处时,我设计了一个师生合作朗读,让孩子们体会“争着回答”。引导重点段落第十段时,直接提问:“作者把花生和苹果、石榴、桃子进行了对比,你能找出不同点吗?”预习比较到位,孩子们回答得不仅快,而且准确。接下来,开始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是女生做像苹果一样漂亮的人不好吗?”其实抛开文本单独问这些问题,他们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课堂上孩子们还是有些胆怯的,更应该说他们是聪明的,知道这 ……此处隐藏5780个字……。多数同学说要做花生、苹果、桃子、石榴两种结合的人,该默默奉献时奉献,该表现时表现。我真的为学生有这样的见解而感到高兴。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建筑工人、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表现的亮点与不足。
亮点: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形象生动。
不足:ppt设计内容还不够丰富。
三、改进方案
改进措施:我觉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学习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是我以后前进的方向。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12《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侧重让学生品读理解。如第十自然段,我设计了判断题、填空题,让学生明白花生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特点。
在讲解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想让学生说说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我们种花生,大概从三月开始播种,八月才收获,人们平时要细心管理,人们怎样播种,怎样管理,怎样收获,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书上却只用了一句话就写完了,你们觉得这种写法怎么样?(很简单,不具体)老师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叫略写,反之就叫详写。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理解了“有用”后,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建筑工人、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落花生教学反思 篇13《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叙事散文,作者许地山通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由平凡事物花生谈到人生道理。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实际教学中,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基于阅读,实现表达。
这篇课文内容清晰易懂,语言精练又富有意蕴,还带有故事性质,学生读来比较容易形成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吃花生、议花生”这两部分内容后,通过读课文来回答“父亲为什么要请?如果让你请,你准备说什么父亲才会在百忙中来?”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在读课文、说理由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条件1为种植花生不容易,居然收获了,来体会大家的高兴,让父亲来分享高兴。条件2为母亲把这个吃花生居然说成过收获节,母亲还做了好几样食品,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体会母亲对此的重视。条件3为在后园茅亭里过节。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扮演父亲,说不全条件就推脱自己很忙。这样逼着学生在书中找答案,学生们把条件说清楚了,书也就读明白了。执教中,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学习体会,答案也精彩纷呈,在这种无拘无束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这样,我就从学生的读书表达中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配合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这样一遍一遍的要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研读“议花生”部分时,学生们读出姐姐、哥哥和我对花生好处理解的相关句子后,理解父亲眼中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区别并将其用表格展现。在理解中,孩子们都能深刻感受到花生没有华丽的外表,却又朴实好用的特质,引导其感悟对比的这种写法,要孩子们一起来探讨“苹果、石榴既好看,又有用,值得人们爱慕。那么为什么父亲却更偏爱花生”这个问题。这样,在智慧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更加能够理解到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
文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执教中,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热烈地讨论,并通过结合生活中实际例子,交流有哪些事物是具有“落花生”一样的品格?如:清洁工人、医生、警察、领袖人物、默默无闻的铅笔……同时一起交流: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学生们个个发言积极,表达他们学习这节课后的'启发。
学生课上说得非常精彩,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有的学生说想做落花生一样的人,对社会默默奉献;有的同学说想做苹果、桃子、石榴一样的人,也讲究体面,敢于表现自己,也能对社会有贡献;还有的同学说要做花生、苹果、桃子、石榴两种结合的人,该默默奉献时奉献,该表现时表现。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四、在执教中,我充分融入了听、说、读、写,不断地深入写法,也通过小练笔来积累语言,学习运用。
这样不断地进行学习反馈与效果检查。抓住文中重要的词语,关键的句子,品读赏析,在加强理解的同时,也提升了孩子们的阅读感悟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他们发言,进行交流评议,这样非常容易地摩擦出新的火花,新的理解。
当然,回顾细节,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最主要的就是要及时地朗读,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来感悟文本。在个别处,学生反馈交流之后,若能及时地朗读,效果会更好,也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背读课文。同时,交流探讨花生品格的人时,过程牵扯繁杂,可以再组织得简单连贯些。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同级部的老师们,他们在听我试讲的基础上,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帮我理清文章的脉络,精简问题,引导思考,可以说是手把手的和我一起设计课程,组织教学,铺垫感情,才会有这样一堂完整顺利的课。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