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5-07-15 03:10:24
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汇编10篇

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教材简解】

点心时间,孩子们洗完手开始吃点心,今天的点心是香喷喷的馒头,彤彤拿着馒头怎么也不肯动嘴,我问道:彤彤怎么不吃呀?“老师,我不喜欢吃馒头。”小女孩委屈的看着我,我笑着说:馒头里面有丰富的淀粉哦,多吃淀粉才能让身体长得棒棒的。”“老师什么是淀粉呀?”彤彤疑惑地的看着我。旁边的小朋友也瞪着大大的眼睛好奇的看着我,“等彤彤把馒头吃完,我告诉你哦。”我故作神秘,事后,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虽然孩子对淀粉碘酒这些生硬的名词不能理解,但是通过观察变色这一特别的现象,孩子们对生活中的科学也能有了进一步的接触。于是我尝试设计了《神奇的藏宝图》这个活动。

【目标预设】

1、通过实验感知淀粉遇碘酒会变深蓝色,学习用碘酒寻找常见实物中有淀粉。

2、激发探索的欲望,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 初步的学习使用记录表

【重点】通过实验感知淀粉遇碘酒会变深蓝色

【难点】学习用碘酒寻找常见实物中有淀粉,能初步学习使用记录表

【设计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活动中,我多采用实验的方式,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同时感受到科学实验活动的有趣。

【设计思路】

活动开始,我用魔术的形式展开,孩子在观看魔术的同时,对活动兴趣也充分被调动起来,简单的介绍了淀粉和碘酒,我通过小实验:将淀粉碘酒混合。让幼儿初步了解感知淀粉遇碘酒会变深蓝色,最后通过操作让幼儿自己根据淀粉遇碘酒会变深蓝色验证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并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记录实验的结果。

【活动准备】

1、一幅用淀粉水画成的画 画纸若干

2、淀粉水、碘酒、清水、米饭(或面包)土豆,茭白,各种蔬菜水果切片若干。

【活动过程】

1、由神秘的藏宝图,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好

幼:老师好

师:小朋友们,老师刚才啊收到一封神秘的藏宝图,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幼:想

师(出示藏宝图):你们看到宝物藏在哪里了么?

幼:空白的,没有东西

师:啊,空白的?没关系,老师这里有一罐神奇的药水,我们来看一看这神奇的药水能不能把藏宝图变出来好不好?

幼:好

师(将碘酒喷在藏宝图上):变出来了没有?

幼:变出来了

师:老师是怎么把它变出来的?

2 小实验引出淀粉和碘酒得概念

幼:用小瓶子喷一喷

师:喔,老师用了这瓶神奇的药水喷一喷,藏宝图就出现了,那你们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幼:不知道

师:老师偷偷告诉你,其实啊,这副藏宝图都是老师画出来的,而且啊不是用油画棒也不是用水彩笔画出来的是用 这个(出示淀粉水)画出来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幼:不知道啊

师:这个啊,是淀粉水。跟我念一遍

幼:淀粉水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淀粉吗?

幼:不知道

师:老师告诉你,淀粉啊,吃起来甜甜的,对人的身体有好处的,你看,这就是淀粉水(出示淀粉水)是什么颜色啊?

幼:白色

师:哦,淀粉是白色的,所以涂在白白的纸上怎么样?

幼:就看不见了

师:我请小朋友跟我再念一遍(重复一次)

师:那你们知道这神奇的'药水是什么?

幼:不知道

师:这个神奇的药水啊其实是碘酒,(出示碘酒)碘酒就是我们小朋友不小心摔倒的时候医生为我们涂上消毒的药水,碘酒是什么颜色啊?

幼:黄色

师:对,碘酒是黄黄的

师:欸,当我们的白白的淀粉水和黄黄的碘酒相遇会怎么样呢?小朋友们来猜一猜

幼:变成黄色。

师:有的小朋友说会变成黄色,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幼:好

(将碘酒淀粉同时倒入一个烧杯中,淀粉变颜色)

师:颜色变了没有?

幼:变了。

师:什么颜色

幼:蓝色

师:喔,淀粉水和碘酒相遇变成了什么颜色?

幼:蓝色

师:我喜欢挺好听的话,完整的告诉我淀粉水和碘酒相遇变成了蓝色

幼:淀粉水和碘酒相遇变成了蓝色

3、小朋友们猜一猜哪些东西里面有淀粉,认识记录表。

师:我们今天知道了,淀粉和碘酒相遇就会变色,那到底哪些吃的东西里面有淀粉呢?

幼:包子,香蕉,米饭......

师:这么多的吃的东西,每一样都有淀粉吗?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检测一下有没有淀粉呢?

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幼:(幼儿自由阐述)

师:我们刚才那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幼:淀粉遇到碘酒变色

师: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查出有没有淀粉呢?

幼:用碘酒

师:对,我们可以碘酒滴在这些食物上,变色的就是有点淀粉的,老师准备了一些东西,(一一介绍盘中的食物)每个小朋友发一份,小朋友分自己来探查一下,好不好?

幼:好

3.幼儿操作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了吗?我请小朋友举手告诉我哪些东西有淀粉。

幼:(幼儿自由阐述)

幼:黄瓜、冬瓜

师:黄瓜变成什么颜色?

幼:黄色

师:黄瓜变成黄黄的,是不是含有淀粉呢?

幼:是的/不是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黄瓜上面的黄色是谁的颜色?(举起碘酒)

幼:碘酒

师:对,是碘酒的颜色,他变成深蓝色了吗?

幼:没有

师:所以它有淀粉吗?

幼:没有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还有那些食物含有淀粉呢?

幼::(幼儿自由阐述)

师:诶,小朋友们讲的太快了,老师一个都记不住,我们用一张表格来记录一下好不好?

幼:好

(出示记录表)

师:你看这是一张记录表,第一行是什么东西啊?

幼:吃的东西

师:对,第一行是我们刚才用来操作的食 ……此处隐藏5230个字……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调动各感官让幼儿了解溶解的概念。

2.能用做标记,和身体的动作多种方式对事物探索并分类。

3.提高幼儿的应辨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对溶解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6.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在探索水中的秘密过程中,孩子通过自身操作从而知道哪些东西是可以溶解的,哪些东西是不能溶解与水的。

活动准备

1大豆,花生,小段面条若干,白砂糖,盐若干。

2.装满热水的水壶一个,小碗若干,干毛巾

3.粘贴实物的卡纸一张

活动过程

(1)水的秘密

S: “小朋友看老师这杯子里面是什么?”

Y: “水”.

S: “水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颜色?有没有味道?”

Y: “ 没有颜色没有味道。”

S: “那今天老师的这两个杯子里面的水有个秘密,谁愿意动动脑筋,把秘密跟我们揭开”.请两个依次幼儿准备几把勺子,尝试水的味道

一杯甜的一杯咸的.

S: “那你们知道这水里的秘密是什么吗?”

(2) 糖和盐的溶解

S: “那么杯子里面的糖和盐你们看的见吗”?

Y: “看不见”.

S: “对了糖和盐放在水里和水宝宝在一起看不见自己变成了糖水和盐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叫溶解。”

“小朋友说一次溶解”.

“那我们现在来看糖和盐是怎样溶解的好不好?”

“先放一杯水,在把盐放进去,提示:盐是什么样子的,摸起是细细的,你们能看见盐宝宝吗?”

“放进水后,“你们还能看见盐宝宝吗?”

Y: “不能”.

S: “他变成怎样?”

Y: “软软的”

S: “那现在我们想盐宝宝溶解的更快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请小朋友回答.”

y: “摇一摇,用勺子搅拌”.

S: “非常聪明。现在我们的盐宝宝怎么样了?”

不见了,提示幼儿我们要说溶解了。老师还要提醒小朋友不是所有溶解的东西都能吃,所以小朋友自己在做实验的'时候自己不能随便拿到嘴巴里面尝知道了吗?

S:“现在我们请一个小朋友帮糖溶解好不好?”

给以帮助与鼓励

3.幼儿自己尝试操作溶解与不溶解

那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溶解呢?

S: “花生能不能溶解”.

S: “好现在小朋友看黑板老师纸上这些事物你们都认识吗?”五种,好老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布置一个任务小朋友做小侦探,去试以下是不是所有的动写都能溶解,如果不是,找出不能溶解,后面老师把这些材料都放在了实验,音乐响起结束实验记得完成任务并不能把材料带出实验室。

二..统计

能的画圆不能打叉

三.游戏

1点心和他的糖水

S: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来做糕点师傅,我做点心些糖水,

谁愿意做我的白糖。”

Y: “我”.

S: “那你们得先回答几个问题,看看你们刚才仔细不仔细。”

(1) S: “白糖是什么样子的?”

Y: “硬硬的(请幼儿用肢体表示)”.

(2)S: “放在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Y: 软软的(请幼儿用肢体表示)

( 3 ) S: “用勺子搅拌是什么样子的?”

Y: “快速转动(请幼儿用肢体表示)”

(4)S: “溶解了是什么样子的?”

Y: “不见了(请幼儿用肢体表示)睡着了”

2 、放音乐请幼儿表演2次

3个幼儿和全部幼儿

游戏开始,告诉幼儿圆圈里是一盆水,幼儿在圈外和圈内表演

四、活动延伸

幼儿蹲下睡下后,请幼儿闭上眼睛老师拿出一包橘子粉,和老师们说再见,幼儿随老师一起到外面洗手制作美味可口的果汁。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表现的相当有兴趣。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大点的孩子基本可以自己完成整个过程,小一点的孩子需要教师从旁指导。在游戏环节中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这种在玩中学习知识的目标正是我想达到的。纵观整个过程,探索的意义无处不在,只是在科学知识方面应该再加强一些。教师在设计这个活动时如果再能加入面粉,沙子,木块之类的材料效果应该更好。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粘杯子的气球

【活动目标】

1、了解杯子被气球“抬”起来是因为气球与杯子壁之间有摩擦力。

2、探索加了水之后的杯子是否能被气球“抬”起来呢?体会摩擦力大小的变化。

3、了解简单的气压现象。

【活动准备】

材料:杯子(塑料杯)、气球、打气筒、刻度贴。

其他:水、抹布。

【重 点】

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难 点】

用打气筒吹气球或者用嘴巴吹气球。

【活动过程】

过程一:导入

教师可以跟幼儿一起进行讨论拿起杯子的多种方法,随后出示气球,气球是我们平时用来玩的,我们可以不用手而用气球把杯子抬起来吗?

过程二:观察气球在杯子里慢慢膨胀后,会有什么现象?

把气球放入杯子中,利用打气筒或者用嘴巴把气球慢慢吹起来,然后用手捏住并拿起气球,会发现杯子和气球紧紧的“粘”住了,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小朋友会想到是因为气球太大了,把杯子撑住了。我们试着把杯子拽下来,会需要用到一定的力气,原来气球和杯子“粘”在一起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摩擦力,而且由于杯子比较轻,所以很轻松的就把杯子“抬”起来了。而且随着气球慢慢的膨胀,杯子里的空气被挤出去,这时杯子里的气压小了,气球就被“吸”进去了。

过程三:试着往杯子里加水,气球还能把杯子抬起来吗?

先把刻度贴粘在杯子的外面,根据刻度贴上的格子往杯子里倒入相应量的水,从第一个刻度到最后一个刻度,我们发现杯子的重量在逐渐增加,而水面与杯子边缘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所以放入前三个刻度的水时,气球还可以“抬”起杯子,而随着杯子的重量越来越重,水面与杯子边缘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时,气球与杯子壁之间的摩擦力也越来越小了,气球就“抬”不起来杯子了。

过程四:除了用气球,我们用嘴巴试一试,也可以把杯子“抬”起来。

用嘴吸一吸杯子里的空气,杯子也可以“粘”在我们的嘴巴上了,因为我们把杯子里的一部分空气吸走,杯子里的气压变小,所以杯子就“粘”在了嘴巴上,这个和吸盘的原理是一样的。

【活动拓展】

用气球在光滑的物体表面上和粗糙的物体表面上分别进行摩擦,感受哪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大。

《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汇编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