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学教案范文锦集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18、锣鼓声声
教学目标
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能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情感: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精神,增强团体意见。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结论。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鼓、锣、小提琴等乐器。
2、小组准备:各种不同的乐器,自已认为可以发声的各种物体。
(本课的材料应围绕“能发声的物体”进行准备。课前,教师应该布置学生把自己认为能够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带来。而实质上,所有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发出声音来。所以,学生带什么材料来都不影响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六一儿童节,我们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你们都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
2、学生汇报:(歌声、乐器声……)
3、提问: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4、学生进行简单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会联想到:与物件的振动有关。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有各种丰富的想象,有时会出现不正确的假设。针对这些不正确的假设,教师也不用急着否定,或者置之不理。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做。最后学生证明自己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就正好体现了科学需要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设计实验,使一些乐器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提问:鼓、锣、小提琴等乐器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怎样验证呢?
2、学生讨论、汇报、设计实验。
3、小组实验、观察。
三、使更多的物体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讨论分析: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又怎样使它们停止发声?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讨论、汇报。
3、小组实验、观察,并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如何来做发声实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只要让物体发出声音,怎样做都行。学生要注意观察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产生,实验做完以后,把发现的现象进行交流、汇总。此时,教师不能先人为主,只记录下与振动有关的现象,排除其他无关现象,而应该将所有的发现都记录下来。找共同点也就是对所有的现象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教师可以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然而让学生去逐一进行分析。
三、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1、讨论:根据我们这节课做的实验,请你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汇报、记录。
19、声音的旅行
教学目标
探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探究,使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知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玻璃钟罩、电铃、两用气筒、“土电话”。
2.小组准备:水槽、石块。
3.学生准备:制作“土电话”的材料。
教学建议
本课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文艺汇报演时,舞台上的歌声、乐器声,为什么我们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声音是怎样“飞”过来的呢?
2、学生进行推测,并做简单记录。
二、实验验证,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1、讲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吧。
2、教师演示玻璃钟罩的实验。
3、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4、学生讨论、汇报。
三、想办法,验证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1、谈话:声音还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呢?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呢?
2、学生讨论、实验。
要注意两点:一是实验方法要灵活多样,教材中提供的形式是有限的,教学中不必给学生讲固定的方法,只需要将液体、固体等材料交给他们,还可以干脆带他们到室外去,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试一试,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教师也可以多设计一些实验,在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时去帮助他们。二是实验材料的准备要丰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通常是以木板、水代替固体和液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的。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多想办法提供尽可能多的各类材料供学生在实验中使用,以便使学认识到声音能在某类物体中传播而不只是在某种物体中传播。
四、总结。
1、谈话: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请你说说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2、学生整理记录,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能在固定、液体、气体中传播”这一结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制作“土电话”,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材料。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制作一个“土电话”。
二、制作“土电话”.
1、讲述:(出示已经做好的“土电话”)大家看,这是老师自己做的“土电话,同学们可以照样子自己做一个,我们比一比,看看谁的”土电话“效果最好!
2、学生制作,教师及时指导。
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都不是最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制作和玩“土电话”的过程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有力得到培养。
放手让学生准备材料。课前的准备应看作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好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个前提。
制作过程要展开,不能以既定的方法来约束学生。让学生先按自己的想法去制“土电话”在制作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观摩和启发,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基本上也能做成一个“土电话”。尽管学生制作 ……此处隐藏8096个字……
2、观察动物的.亲代于子代,子代与子代的异同。
谈话:植物的果实有相似和差异的地方,那动物呢?是猫妈妈生小猫,狗妈妈生小狗吗?而且很还不止生一个孩子,有时候是多个,(老师课件展示宠物猫的一家)那猫妈妈、猫爸爸和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有哪些相同和差异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观察回答,一是小猫和猫爸爸妈妈的异同,二是小猫之间的异同。)
3、观察人类亲代于子代,子代与子代的异同。
刚才我们讨论了动植物,那我们人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家庭的合影,说说你这个家庭父母、兄弟姊妹中之间有哪些相似和差异?
(最好是全家福了,直系亲属基本都在的那种照片。)
讨论交流:你发现你这个家庭的成员有哪些相似和差异?
4、小结:黄豆繁殖后代还是黄豆,猫妈妈生孩子还是猫,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猫妈妈的几个孩子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长相都有差异,这一现象就是变异。
5、播放课件。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解释的(加深理解,巩固认识)
科学教案 篇7科学概念
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过程与方法
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
教学难点: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
教学过程: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结果
生活、学习用品 所用岩石、矿物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
“猜一猜”活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分类标准 岩石或矿物名称
冶炼金属
建筑材料
生活用品
医药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
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总结
科学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树进行观察,研究,体验情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2、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1、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2、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4、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5、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科学教案 篇9病 毒
教学内容:青岛版P2~P4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二、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六)、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