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教案

时间:2025-09-04 18:06:28
《学与问》教案

《学与问》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与问》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与问》教案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文的5个生字,理解“不懈探求”“相辅相成”等词的意思。

2、梳理文章脉络,明白“摆事实讲道理”是说理文的一大特点。

3、通过比较引用具体事例的段落,感悟论证的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学反馈。

1、读课题,听写词语,纠正读音和字形。

金钥匙铺路石相辅相成

哥白尼稀奇古怪不懈探求

沈括勤学好问观察思考

2、课件出示词语,理解了字词意思帮助记忆词语;相机讲解词语意思(不懈探求:懈怠,松懈;不断地探索追求。相辅相成:辅助;成全;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3、齐读词串,用上一两个词语说说文章的内容。(初步探知文章内容)

二、结合说理文特点,梳理文脉,概括段落大意。

1、教师: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说理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摆事实,讲道理。(板书:摆事实、讲道理)

2、教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摆了哪些事实呢?(直接交流,节约时间)

3、交流:

相机出示: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陈述观点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总结观点

(2)(注意这里要提示:概括大意一定要说清人物、事情和结果。)

哥白尼从小喜欢“问”,促使他对科学不懈探求。

沈括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开了大林寺桃花开花迟的谜团。

(3)(教师引导:第三自然段则告诉小学生遇到问题需要——)

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

4、小结:文章开头提出观点,中间通过实例证明观点,结尾总结观点,说理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特点鲜明。

三、自主学习。

1、教师:课文又是怎样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的呢?(重点学习第2—4自然段)

出示自学任务:

自学2—4自然段,完成学习任务:

1、自由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每个事例侧重说明什么?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2、对比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为什么选取这两个事例?

自学过程中可以作适当圈画批注,想好后也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四、任务一。

1、自由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每个事例侧重说明什么?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2、摆事实是很讲究的,先看课文摆的第一个事实。

(出示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个例子侧重说明了什么呢?(喜欢问)

(2)从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感受到哥白尼喜欢问?(放手让学生发言,教师及时点拨即可)

(抓“缠”“经常”两个词语,感受到哥白尼问得多,问得彻底,不解决问题不罢休——不懈探求)

(抓“三问”句子,——指名读三问,——一问,问天上的太阳;二问,问天上的星星;三问,问地上的小鸡;有意思的问题,从课文列举的三个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1、范围广,天上、地下,宇宙中的一切问题都爱问;2、……问题多的数也数不清;3、问题是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充分说明了哥白尼喜欢问,乐于追问到底呀!)

(2)练习朗读出他的好奇。指名读

(3)哥白尼后来从事科学研究以及他取得的成绩,课文为什么不写?

(4)由此可见,摆事实要注意(具有典型性,所举的例子所摆的事实证实要讲的道理,事实和道理是相互印证的')

3、再看第二个例子

(1)(出示第四自然段)

(2)这个例子侧重说明了什么呢?沈括观察了吗?思考了吗?(仍然、放在心上、发现、才)

(3)说理的课文应该怎样朗读呢?我们来看第四自然段,这一段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讲道理,一是讲故事,朗读时有区别,讲道理就要讲得言辞恳切;语重心长,讲故事要讲得生动,绘声绘色;人物的语言要读出相应的语气,有一句诗要吟诵;心里想的要读低一些。

(4)先练一练,再指名读,齐读。

五、任务二。

1、对比朗读两个事例,想一想:为什么选取这两个事例?(你又有什么发现?)

在总体来看课文所摆的两个事实,(都是古代科学家,一个中国,一个外国;他们的研究领域不同;都是勤学好问的典范,一个侧重多问,一个侧重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2、教师小结:摆了两个事实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说明了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也就是(齐读第一自然段)也是本课结尾总结的观点,齐读。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课后学习《大林寺桃花》

2、搜集关于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和名言警句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郑燮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允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

板书:

学与问

(典型性)摆事实讲道理

《学与问》教案2

《学与问》一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紧紧抓住“勤学好问”这一点进行叙述。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子来证实;接着写向谁“问”;然后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的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任。整个课文叙述,言简意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问”的重要性,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坻。第二自然段写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例如他对科学的不懈探求。第三自然段写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第四自然段写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五自然段写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我想,这篇课文层次清楚,中心鲜明,是篇很好的范文。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划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指导总结。学生根据我的指导,分别把课文的五个部分归纳出来,分别是: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像哥白尼一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4、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 ……此处隐藏24201个字……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4)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5)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想到什么名言?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投影出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7)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板书:勤学)

3、自学第4段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哥白尼的故事,下面请看沈括的故事。

1)(直接出示沈括的简介)师读简介。读了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沈括很有成就、了不起)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一起回到沈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吧,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试着完成屏目上的题目。

题目:

(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理解诗句)

(2)、后来沈括是怎样解开这个疑问的`?

(3)、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3)(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读第一句话)

三、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勤学、好问)

2、那学与问是什么关系呢?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板书:学与问结合)

3、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板书:养成习惯)

4、你知道以后你怎么做了吗?

5、同学们,刚才你们大胆地畅谈了学习〈学与问〉这一课后,自己学习的收获,情真意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一、第三、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好好想想,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是有力的证据,证明的作者的观点。)

是啊!这两个故事对于这篇文章很重要,这就是说理性文章所具有的写作特色,大家今后讲故事或教育帮助别人时可要多想想这篇课文的写法。

四、拓展:

1、讲故事,学生讨论。

(可用搜集的名言、用文中的语言、用名人的事例)

2、为感谢大家的帮助,老师搜集了几句名言共享。

五、课外:结合四年级学的《说勤奋》和五年级学的《谈礼貌》,寻找说理性文章的特点。

附板书:

勤学

23、学与问

学与问结合

养成良好习惯

好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学与问》教案15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18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理解“不懈追求”。

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学与问》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