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学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化学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化学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1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化学,现代公民与化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化学新课程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目标来指导化学教学,以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来指引每一位教师,在今后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必须学会用新的思想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完成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转变。20xx年09月02日拿到了新教材,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看法。
一、新旧教材的对比
1、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
传统教材:(1)过分强调化学学科的学术性、严密性、系统性和独立性;
(2)知识内容相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内容,某些方面远离现实生活实际、远离社会生产实践以及远离学生个人实际;
(3)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忽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忽视对学生进行交往、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自主学习方式和习惯的养成,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的欠缺;
(4)对实验的要求是死板的,要求学生只掌握某些死记硬背的实验,对实验的设计、观察、实验过程的探究要求不到位;
(5)要求对知识的掌握一步到位,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征,没有一个从浅到深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新教材:(1)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2)精选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密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实际和现代社会以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切身感受现代化学和科技的魅力;
(3)突出化学学科特征,以实验为基础,强调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增加了化学实验设计的内容,介绍了现代化学实验技术,绿色化学的基本思想,并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5)深度不如老教材而广度大大超过,难点相对分散而知识点相对集中,特别强调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必修到选修实际上是一个从知识储备到知识深化、从能力培养到能力生成的过程。
2、新教材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1)从精英教学转向到大众教学:旧教材的教学目的是选拔性的,繁、难、偏、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灌输为主,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目标高,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过早表现厌学情绪,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新教材的课标是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的,为每一个学生的可能发展提供和创造机会,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完成从精英教学到大众教学的转化;
经过这次培训,我收获很多,感触很多,教材在改变,课程标准在变,教学理念也在变,教师的角色也在变,我有信心教好学生。
关于化学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2本次培训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学习人教版教材的介绍
2.研究章节内容
3.与教学实际课例相结合的互动活动。
4.问题讨论与解答。
5.与同组教师交流使用教材后的体会与反思。
6.形式上,讲、观摩、评、做等相结合。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必须要精心设计提问,随机性提问不能过多,教师言语表达要准确、清晰、和谐;实验操作要规范、可观察性。要让学生的合作探究、生活实践,突出了化学以实验为主,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加强了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新教材教学观念的变化,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规定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而学生也只能是教材规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师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的“表演”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是配角、听众或观众。但现在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
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导致教学行为发生变化。例如,第一单元的课题二(相当于以前的绪言课)的处理,以往教师都将绪言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和重要知识作为“主料”,而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辅料”。但现在许多教师都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重点。有的教师不惜花费2~3节课来完成课题1的教学,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确实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激起他们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教学方式的.变化,先进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同时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必须是在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如概念、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等,因此,教学过程必须重视正确结论的掌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就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而言,在新教材实施前后却相距甚远。
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结论而轻过程、重学会而轻会学、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像,在讨论交流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而言,两种学习方式都不可相互替代,应让两者达到动态的、和谐的统一。目前虽然教师还不能完全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具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他们的行动中也有了这样的尝试。
总之,经过对教材的研究,我感触很多,教材在改变,教学理念也在变,教师的角色也在变,我有信心、也有决心教好我的学生,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成为真正的教学骨干。
关于化学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3随着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展开,一个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的教学理念的热潮正在兴起。“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这是广大教师的一个基 ……此处隐藏5849个字……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的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的超越创新。教师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不要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材、资料或教师预定的方案进行研究和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自主研究、自由创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尝试失败,使他们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调整方法,最终取得成功。在《计算机病毒防范及黑客入侵防范》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也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或错误的想法和设计,走了许多弯路。但是,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失败,才使学生能够及时的.调整方法、改进方案,最终一步步走向成功。
四、重视探究过程,感悟创新苦乐
中学生在研究性课题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象科学研究工作者那样去做出巨大的发明和发现。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研究性课题中的活动仅仅属于一种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一种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而科学家发现和解决的却常常是人类从来没有发现或未曾解决的新问题、新事物。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仅仅是要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那样来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是“像”而不是“就是”科学研究活动。真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求发展,在自主探索中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还不只是在于结果。能得出一个颇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固然很好,但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关注现实、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视“过程”的亲历和体会,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无论课题研究的结果怎样,过程本身就已经使学生受益颇丰!有这个参与的过程和没有这个过程,绝对是不一样的。
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书、查找资料、搜集数据信息,获取新知识,甚至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度过节假日,对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通过活动还能够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研究过程的表述与展示过程,获得锻炼自我能力的机会,使学生更具有现代综合型人才的特质。
五、渗透科学方法,全面提高素质
在研究性课题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很好地渗透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神秘,让学生试着做些研究,在研究中体会科学探索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手段。学生会明白:其实,好多事情只要自己动手做一做,都不是所想象的那么困难,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这种学习方式,学会了归纳总结、类比推理、数据搜集与整理、最佳方法或最佳途径的选择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到科学研究既会成功,也会遭遇失败,必须做到不骄不躁、沉着冷静,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研究。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通常说的、在实践中实施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改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差的现状,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良方。近年来,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效益不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改变这一现象最根本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使学生学会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这是目前国际课程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仅仅针对学生而言,它将在教育领域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涉及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涉及校长办学思想的转变、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正如专家所言,这种学习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将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总之,课题研究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活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在探索研究的锻炼中,逐步形成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
关于化学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7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世界专利发明中,有20%与化学有关;发达国家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中,化学与化工专家占一半左右;它是我们中考所要考的,学好它很难,但又很简单。
学化学首先要了解化学,培养对化学的乐趣,当你产生了乐趣之后,学化学便不再是一件难事。化学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所以我们经常能在化学课上接触到许多有趣的'实验,但化学的美妙并不仅仅如此。如果你真正的陷进化学中去了,你会情不自禁地运用化学的思维方式。比如在某地发现了一种矿泉水,商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来赚钱;学地理的首先想到的是矿泉水是来自哪个岩层;生物学家想到的是矿泉水里面有哪种细菌;而化学家想的的是里面有哪些特殊的元素;倒开水是一个常见的事情,如果你有一个化学的潜意识,你在倒开水时会把活塞倒放;学化学的人也许会缺少浪漫,比如说见到一堆篝火,诗人会情不自禁的写下千古名篇,而你可能会冷冷的丢下一句:只不过是剧烈的氧化反应而已。但化学不会缺少热情,当你有了这种对化学的热情,当使用化学成为习惯,把化学不只定位在学习上,而是生活上。那时你一定会发现化学是那么有趣。
在有了兴趣之后,还要有方法。我觉得学化学很简单,首先要把该背的全背了,在背好之后就要多做题目,做题目关键的是要掌握技巧,掌握一种做题方法比做一百道题更有用,对于不会的要多问。
我学化学已有一年时间了,在学了化学后觉得自己很渺小,不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不过化学确实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
文档为doc格式